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将这一点践行得很好。屈原投江了,我吃;嫦娥奔月了,我吃;冬至了,我吃;腊八了,我吃;除夕了,我吃;元宵了,我吃。什么人事变迁,时令节气,都可与吃扯上关系。但也不是胡吃,乱吃。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跟什么人吃什么都是有讲究的,马虎不得。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是吃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是吃吃吃。
在吃中,他们找到了来自食物的最原始最本真的慰藉。普通人所想的不过是“吃吃喝喝,两头通活”;文青则坚信“食物是最温情的治愈”;孟子说“食色性也”;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对于广大吃货来说,吃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是值得用一生去感受去品味去探索去追求的哲学。
也说吃于吃上,我是既讲究又不讲究。这讲究不过是看对不对胃口。对了胃口,吃糠咽菜也无妨;若不对胃口,任是山珍海味也无缘。
目前所不喜者有炒洋葱(觉得炒破坏了洋葱的味道,凉调的可以接受),榴莲(就像汪涵老师说的榴莲是种神奇的水果,一旦喜欢上很难割舍,一旦不喜欢很难接受),羊肉(还没吃到过不膻的,要是不膻应该没问题)蝉蛹&蚕蛹(看着实在下不了口),荔枝(想不通为什么杨贵妃喜欢吃,我老觉着那味道像是红薯在窖里放坏了散发出的霉味)。
也说吃以前不喜欢后来能接受的有香菜(上了高中才知道芫荽有这么个高大上的名字),苦瓜(第一次吃时,第一口就难以下咽,我爸说吃着吃着就不苦了,勉强吃下去,还觉着苦。有好一阵子没吃,后来再吃,竟觉得没那么苦,从此不再排斥。),芝麻叶苞谷(玉米)糁面条(我妈很喜欢吃,跟着她,我也从不喜欢转变成如今的一顿不吃想得慌)。
人事也是如此。有从喜欢到不喜欢的,有从不喜欢到喜欢的,也有一直喜欢的。
也说吃关于吃,好玩的故事自然不少。最喜欢的是《触龙说赵太后》里的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天大的事到了触龙这里也不过吃,喝。一句“日食饮得无衰乎”一下子就让太后紧绷的弦松了下来:聊天可以,让长安君做人质,免谈!
触龙深知太后再强势也不过是一个护犊心切的母亲,再高高在上也拗不过时间,也会有“人老了,不中用了”的感慨。不过太后肯定不会说这些话,那就由触龙说出来。
在这篇文章里,历史难得展现了它温情的一面。太后也有任性的时候,也有自己的烦恼。可是多好,还会有人问你一声“日食饮得无衰乎”,义务也好套路也罢,食物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也说吃喜欢的当然还有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外面是沸沸扬扬的大雪,心里有些许怅然一丢丢失落,怎么办?找人唠唠嗑?喝一盅?然。然后呢?写信邀人。(古人真是好玩,喝个酒也要专门写首诗。一壶浊酒也能喜相逢。真真爱煞“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屌丝性情。)
也说吃要下雪了。
冬至了。
你吃饺子了没?什么馅儿的?韭菜鸡蛋?猪肉大葱?萝卜粉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