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下,买了一位老师的三节写作课,我前前后后听了3遍。
写反馈的时候感慨挺多,但我只挑重点
一、花了钱的写作课得学几遍才回本?
昨晚我室友问我,这课你得听几遍才能够赚?
额,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她。
有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有人说,同一本书就像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感悟。
可真的要读一百遍才能懂得了其中所有的道理?
两句话意思是反复读这本书,不懂的道理就会慢慢想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可时间精力在当下这个海量信息飞速更迭的时代,真的能圆满完成吗?
在我看来,书读几遍,课听几遍,都和你是否获得超值没多大关系。
老师在课里提到的,有的人死也不思考,有的假装思考,有的人思考,有的思考的人里有因为执行力太低,使得思考所得沦为幻想。
写作课受益多少,在于你每次上课时是否同步思考,一次次产生自己不同的理解,将它们记录下来,转化成属于自己的东西;
遇到合适的时机,将往期输入获得的素材经过独家处理,输出为能重复销售的东西。
寝室几个都买过不同类别的写作课。
有的人可能听了一遍就一下子茅塞顿开
哪怕老师只有一句击中她一直以来的瓶颈误区,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解开了,她激动地跳起来,乘胜追击,解决了难题,实现了大的飞跃,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写作课若是给了她最想要的,这就算买的值了。
有的人听是听了,听着听着睡着了
屏幕上的进度条在走,他脑中的知识储备一点没长。如果是那样的话,估计他背单词也是糊弄,四选一的答案全靠蒙,英语词汇量还是那个德行,陷入深深的焦虑中。写作课只是浪费时间,浪费钱,徒增痛苦罢了。
有的人不仅仔细听了,还记的一手好笔记
知识网络,思维导图,文案PPT啥的简直不能再专业。
可她把她的战果分享到群里,朋友圈,得到大家的夸奖和感谢后,这些笔记就被她永久的遗忘在百度网盘,她再也没有看过。
甚至你哪天和她讨论到与内容相关的知识,她会立马去查找而不是张口就来。用那么多钱只买个夸奖和几十几百M的资料内存,真的值得吗?
其中一人,不怕麻烦,记录,思考,消化,输出,变现
看似是浪费时间精力的笨方法,却是能够在未来产生巨大效益的巧方法。这和老师第一节开头说的自己曾利用9个月零散时间来写一本长销书,后期“财源滚滚”差不多一个道理。
这才是我认为超值的地方。
走心,走脑,是对一门高质量写作课最基本的尊重,
二、读书做笔记,相当于再写一本书
老师说他看过一本书后把自己的感想写了下来,整理一番后,又成了一本书,还卖的不错。
而听到这段的时候,脑海中回想起毛爷爷毛泽东的一些传闻。
毛爷爷也喜欢读书,半个床都放着书。
年轻的时候泡书铺子,为了锻炼专注力跑乱哄哄的菜市场看书。
但我要说的,是他对看书、品书、和造书。
他也会在书上的字里行间做批注和笔记,以至于比原文文字还要多,导致再管朋友借书的时候,被朋友委婉拒绝:“每次你还回来以后,批注比书里的字还多,我都不知道看哪个。”
又有一个记不太清的故事:一个单位有三个抄字员,第一个只是机械的抄完字,不管里面的错别字。第二个会在抄写的时候把错字用红笔圈出来,第三个人会在抄写的时候直接把错字改掉。
第一个人,他这辈子都是个抄字员
第二个人,他后来升了个小领导
第三个人,就是毛泽东
这也验证了老师分享了普通人理论。
有些改变比按部就班要难得多,很多人选择直接略过,躲闪不及。
但真的做到了,你就不是普通人了,然后那些曾经劝你放弃的人转过头来又找你要成功经,买你出的书在床头供着,也挺可笑的。
起步普通不怕,就怕有远大理想,却学着碌碌无为之人的思考方式活着,最后真的成了无聊的大人。
若从一开始敢想的不一样,敢做的不一样,注定不普通。
而我虽做不到毛爷爷那样笔记刷屏,但我也有笔记的习惯。
最初刚刚点开课程,我看到目录,开心ing
我每读一本书,都会有先看目录的习惯。
但我每看完一章,都会在目录上该章节的题目旁边再起一个新标题。
原标题可能是官方,接地气,广告感十足......但我更喜欢自己起一个题目,作为总结。
再看的时候,一看我起的标题,大脑会做出反应,把该章一些印象深刻的细节涌现出来。
甚至有时候,我的笔记记录不是严格按照老师所给出的知识架构,但我相信老师不喜欢大学举起手机拍PPT,记笔记只会抄板书的那种学生。
三、读书就像相亲,三观不合转身就走。
听了老师的课,发现自己除了要完善记笔记的技巧,挑选这门技术活也要加强。
经常遇到别人疯狂安利给我一本书,然后我会花时间去翻翻。
读一本新书就像相亲,第一眼没瞧上,后续真的读起来很困难,连笔记都像喷子弹幕,最后觉得浪费时间,甚至条件反射的干呕。
书本身并不是多烂,可我有时真的看不下去。
碰到语言晦涩难懂的还可以查查,但遇到那种太高深都不像人话的“类甄嬛体”,看不到一分钟我就已经忘记前一段说的啥。
只怪自己修为尚浅,为此我还陷入了深深恐慌,仿佛因为自己吃不惯香菜,从此就要因为营养缺失而偏离健康一样焦虑。
但老师的话让我彻底解脱了。
老师说挑选书这事的时候,我脑海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就是价值观。相亲讲究选“三观合”的人,挑书追剧同样要可着价值观来。
四、有毒,真正的公主从来都不是玛丽苏
说到价值观,其实对一个女生这辈子的命数影响更大。
从小便对童话无感,回头再看才发现,有的童话价值观挺可怕的,竟然还是出现在给小孩看的书籍动漫里。那些BUG,也会间接影响女孩未来在现实中为人处世的方式和她的命运。
为啥白雪公主美丽就要被追杀?
因为善良就可以无视一个老太婆长得那般恶狠狠,看着就不像好人,还能想也不想就随便接受了一个看着好吃的苹果,然后吃下去了??
公主就要从小被保护的太好,所以涉世未深特好骗,没有一丝丝防备吗?
真正的公主都是未来的女王,需要面对来自各方势力和媒体的长枪短炮,哪怕憋疯自己,也要在外人面前高贵体面。
试想若不是因为她漂亮,也不会等到王子来救她,不冲你的美貌,王子来了也是路过。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专骗没有脑子的人。
再说看电影,现代社会影视作品真的是一种短平快去影响一代人三观的注射剂。
影单我也有翻。遇到对眼的电影也会去看一下。
但有些影单的标题让我有点生气,#最适合XXX女生看的电影#
一般都能获得不错的收藏量和转发量
但推荐有很多都是玛丽苏毒剧。
女主是个模样好的二愣子,永远是被中二男主误会,被恶毒女二欺负,暖心男二那么好的人,愣是最后以祝福你们收场。
最后真相大白,是时候教坏蛋做人了。等把枪交给女主,女主直接来一句:“冤冤相报何时了?”
我不要了!我们要看快意恩仇有木有?
现实中接踵而来的耳光,反复提醒着迷瞪中的你。
这个世界很美好,但它也有冷漠的一面。
这个社会对女生充满了恶意,垃圾不会因为你漂亮就怜香惜玉,世道变坏不会看你善良单纯就心慈手软,你却还要报之以歌???
渣男一看就不是好东西,做的那些缺德事谁看了都想给他一脚
把你伤的体无完肤,他“扑通”一跪,声泪俱下就能原谅和好?
滚蛋吧!
你以为他能替你抵挡大风大浪,但最终你人生中大部分的大风大浪都是这孙子招的。
打他,锤他,勇敢的离开他。
各种“婊”合伙欺负你,你端着善良的人设,可她们只会觉得你允许她们通过欺负你来取乐。
你的好脾气应该用来维持你和挚友之间的情谊的,而不是让妖艳jian货拿你当傻X的;
大女主剧的火爆,宣布“黑莲花”成功把傻白甜踹下神坛。
而黑莲花最大的人格魅力,就是有脑子。她可以善良,但一定自带锋芒。
无论现实还是作品中的吃瓜群众,与其在我受伤害后劝我宽容,不如组团去劝坏人善良。
玛丽苏神剧的毒害,除了提供泡面式的美味和管饱,毫无营养。
总吃泡面,脑子会变傻,身体会赘肉满身。
看一些脱离现实太过分的作品,更导致女生放弃思考;
以为只需善良美丽就好,迷信虚无缥缈的承诺,将所谓导师的醒世金句当圣经
却没能动脑子想想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最后被比剧中还要毒十倍的贱人欺负得几度抑郁
在职场和家庭中苦苦挣扎,一脸怨气。
却没有传说中的盖世英雄,脚踏七彩祥云来救你一把。
正确的价值观+独立思考,才是女生体面而骄傲的活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利的武器。
五、你怎么对待素材,素材就怎么对你
支持老师说的建立素材库的做法,也觉得他所举例的自己和熟人的例子,充分说明了避免千篇一律,除了处理语言的能力,输入的存储方式也至关重要。
现在再看到各类书单,我没有直接右下角收藏拉倒。
饕餮饥不择食,虐待食物,什么都往嘴里塞;而老餮则是美食家,他也爱吃,能吃,却知道怎么选,怎么品。
发现一部好作品,或只是一个好素材。
我会把它收藏到相应的文件夹,分类管理,方便关键词搜索。
遇到深得我心的好书,我会写个书评,少有内容叙述,累计一些零散的理解。
然后再搜搜同款书评,看看人家咋理解的。
外文有一篇讲公开演讲艺术的文章提到,辩论的好处,是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这就是说,你要去面对与你不同的声音,并且去接受和倾听这些,并在这个基础上,去做出回应和反驳他们。
而我要做的,就是选择性的积累分类,以备后用。
吵架和辩论的区别,在于你会不会说话
老师提到:写作从根本上,不是单纯的表达,而是一种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强的人,通俗点说就是会说话。
不一定要堆砌华丽的辞藻,不一定要很丰富的词汇量,但懂得察言观色,把词语巧妙地组合成很有逻辑的句子输出,别人能够听懂,也达到想要的效果。
健身强健体魄,写作(沟通)充值智商,也不是没有道理。
六、写作不一定让你赚大钱,但一定让你少吃亏
写作是一种能力,但从根本上源自你的脑子是否清醒。
听老师说到他一朋友被去哪儿网坑,三次写稿发微博的事。
我赞成老师说脑子不清楚,生活乱糟糟,受气了别人都不知道咋帮你。
所以写作为什么必要,就是锻炼你收拾好脑子里的那个房间。
写作能给你带来什么?
除了钱和荣耀,更多的是写作锻炼出来的能力和思维,让你在生活中也不至于锢手锢脚,哪怕面临困境,也有办法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
写作赚钱咋就不好了??
当初喜欢上写东西,没想过拿他吃饭。
但是如果自己的文字有志同道合的人喜欢,进而创造一些价值,又何尝不可。
世俗对于写作的偏见往往分为两派
写作如果和商业挂钩就喷它有了铜臭味的屌丝愤青。
也有写文只顾阳春白雪,浪漫浮华,全然不管读者读着脑壳痛的伪文艺。
如何权衡写作与变现的关系,以何种心态去写作,老师第一课里关于“勿要低估写作能力”与“勿要神话写作”的正反两反面讲述,让我受益良多。
我对写作的理解是,我吃了营养身体倍棒,浑身的力气使不出来贼难受,如果我可以通过消耗体力脑力让自己开心,又能通过劳动换取利益,用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又何尝不可?
如何辨别思考和假装思考:
在于对外来信息是被动全收,一贯排斥,还是存在质疑,选择性赞同。
老师课里讲的很多内容,尤其是我们没有时光机,不能去追溯真相的第一现场,只能通过一些二手资料分析推理,所以真相,或者真理,真的不能一口咬死谁对谁错。
自然科学的各种所谓客观真理,都在通过人类时代的工具被检测出错误,被一个个新理论推翻,真相到底是什么?相比之下反而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收获了多少。
七、老师说得真好,可我的反馈里有质疑
这三节课有的内容让我忍不住拿指节狂点桌面:“对对对,我也是这么想的,只是和周围人想法不同罢了。”
也有的观点,我会质疑,甚至拿起笔在草纸上写写画画,为什么我觉得不对,我有哪些反例可以验证我的观点。
比如我不会完全拒绝网上书单,只是会看看这些书是否真的适合我,形成属于我自己的书架放置程序和更新我的专属书单,觉得会更好。毕竟书单分享也是我们获取新事物的一个链接。
又比如,财富自由的定义在老师看来是户头有一笔钱保证永远都不会去动。
这我其实是不能苟同的。钱是经济的实体化表现,钱不花就是个虚无的数字,或者一堆废纸一堆破铜烂铁钢镚。
钱应该是流动的,经济学不就是把有限的钱流动起来,达到无限种可能吗?我拼死拼活赚了这么多又不是拿来当数字护身符看的,我巴不得把所有名下的财产用来创造循环增长的价值。
现实社会没有超能力,但钱可以解决很多事。
写作给我带来“超能力”,那我“一身本领”当然要让人生更传奇,甚至让世界更美好。
所以我理解的财富自由,不管我有多少钱,我都有办法让自己不为钱发愁,有钱帮助我和他人做到想做的事。
写作之路,道阻且长。但是没有关系,至少跟最初开始写作的我比,已经有了质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