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天地历史有意思每天写1000字
谁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大罪人?秦始皇争议怎么这么大?

谁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大罪人?秦始皇争议怎么这么大?

作者: 我爱思想 | 来源:发表于2019-06-13 06:16 被阅读11次

说到中国历史其实真的是源远流长啊,但是其实我们忘记了很多事情,那就是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有一些历史罪人,今天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在中国的历史上有那些罪人吧,感兴趣的网友不要错过了,欢迎一起来品鉴品鉴吧!

民族罪人这行,要想从下面这几个人里分个高低,还真有点难度。照顺序说吧。

第一名: 引犬戎入京导致西周灭亡的申公。作为外戚,弄死幽王,扶太子上位相信不会有人有意见,但拉犬戎来帮忙,直接把国都给拆了算怎么回事?周朝好悬被灭,平王东迁后的春秋战国几百年动乱,账该算他头上。

第二名: 八王之乱的胜利者司马越,在永嘉之乱走到结局。此君打破了华夏即使内乱也一致对外的传统,引狼入室的始作俑者非他莫属了。弄死了司马颖导致刘渊上位,自己又找来个石竭,鲜卑也被他或他亲兄弟弄进来,五胡乱华的大罪,该算到他这儿了。

第三名: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换做儿皇帝,等到五代结束,契丹最弱时,又倒霉碰上了更弱更低能把一手王炸四个二打输只知道杀大哥玩人妻的赵光义,没能把燕云打回来。结果导致华夏痛失长城一线门户500年,控制区域一步步从黄河退到淮河,淮河退到长江,长江退到崖山……直到朱元璋恢复中华。此君不但要作为民族罪人被中国人牢记,而且据排第一实力,只看和下面这位比,谁更遭人恨。

第四名: 秦桧,勾结外虏,把持朝纲,残害忠良,出卖国家,篡改史书,竟得善终的一个终极奸贼,02年以后竟然能被公知们翻案奉为民族和谐,创造和平的功臣……清朝皇帝,日本陆军部都没你们不要脸好吧?他做的事或许没有石敬瑭危害大,顶多算抹杀了在宋代收回燕云,直捣黄龙的可能。可他竟然得了善终,这太不符合中国人价值观了,只能让他遗臭万年。

第五名: 吴三桂,崇祯宁可自杀,都没去三关找你,把天子守国门的遗愿寄托在你这儿。你倒好,先开山海关,给满人带路,然后杀了小明王,又造满人的反。我倒想了解下,有人会给你洗白白翻案不……

并列第六: 以慈禧为代表的清朝朝廷,1840年以后,割了多少地,赔了多少款,你们自己心里没点B数吗?麻烦写历史剧的编剧们往前写写行吗,宫斗戏男人本来就不爱看,辫子戏大多数男人更不看的好吧?

秦始皇算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罪人吗?

中国历史上,罪恶最大的历史人物,就是毁灭华夏文明的秦始皇。

一、暴政虐民。

1、天灾连连依旧兴兵。

依据法家思想,有饥荒,国家不能救济。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有一则故事:

秦国大饥,应侯曰:“请发五谷,足以活民。”秦昭王曰:“吾秦法,使民有功而受赏,有罪而受诛。今发五谷以赏民,无功而赏也。乱国之道也。民生而乱,不如死而治。”

韩非盛赞秦昭王是明君。因为儒家与法家的治乱完全不同。儒家之治是人民安居乐业,能过上幸福生活;法家之治,是国君能够牢牢掌握君权,成功驾驭臣民。即使饿殍遍野,也谓之治。

我们先看嬴政在位之时的自然灾害:三年,岁大饥;四年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七年,寒冬;十二年,天下大旱,六月至八月乃雨;十七年,民大饥;十九年,大饥……

嬴政在位之时,天灾不断。秦朝不但不救济饥民,还连连用兵:

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十月,蒙骜攻魏;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初置东郡;十三年,桓琦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十五年,大兴兵……

天灾连连,秦国依旧大兴兵戈。万民的死活,百姓在法家眼中,就是蝼蚁,踩死多少都不足惜。

2、大兴土木。

嬴政还大兴土木。修驰道、阿房宫、骊山陵墓和长城。无数民夫、刑徒、奴隶惨死。对此王立群在《百家讲坛》中如是解析:秦始皇大兴土木可分为两类,一是驰道和长城。这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算罪恶。反而有功。二是阿房宫和陵墓。是为个人,这是应该批判的。对此鄙人不敢苟同。

修驰道和长城,致使无数人民惨死。显然是罪恶。作为君主,搞基础建设,是他的职责,而非功绩。就如同一个清洁工扫了一片树叶一样。没什么可称赞的。但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那就是罪恶。王立群是个不折不扣的狗奴才。

再看一下秦始皇陵墓: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发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尽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儒家厚葬久丧虽然劳民伤财,但君主的丧葬有严格的标准,不能逾越。秦始皇之厚葬,超过周礼之标准不是十倍、百倍。而是百万倍。

3、滥杀无辜。

嬴政至邯郸后,杀“有仇怨”者。其实是为掩盖其身世。这点不在赘述。

秦始皇为求不死之药,自谓“真人”,不称“朕”。行为诡秘,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账钟鼓美人冲之。有言其处者,罪死。有中人告丞相,始皇怒:诏捕中人及在旁者,皆杀之。自是之后,莫知其行所在。

侯生、卢生得知此事,与人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乐以刑为威,天下畏惧,莫敢尽忠。博士、群臣莫敢言其过。二子称秦始皇无德,不能长生,无法求仙药。于是亡去。

诸生皆议论秦始皇之过,嬴政令于是诛捕诸生四百六十人。皆坑之咸阳。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颂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监军蒙恬于上郡。

坑杀诸生之事,起于阴阳五行学派的术士,波及儒生。从扶苏之言“诸生皆颂法孔子”可知。在四百六十名诸生中,有术士及其他学派弟子,但更多的是儒生。这就是著名的坑儒。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尽取其民,诛之。鄙人儿时,就听说过关于秦始皇的传说:秦始皇杀老百姓,必须杀完杀尽。若杀不尽,官吏就要处死。其下属官吏杀完人后,就在路旁撒黄金。数日后,拾取黄金时,分毫不差。此地的老百姓被彻底杀干净了。历史传说有夸大和虚构的成分,但却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

秦始皇生时祸害百姓,死后亦然。其陵墓以人的脂肪作蜡烛,工匠为弩机,陵墓修成之后,尽闭之,工匠无复出者。后宫无所出者,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以法家思想治国的秦始皇,视万民为蝼蚁,无论踩死一万、十万,还是百万,都不值一提。

二、劳民伤财,寻仙求长生。

始皇二十八年,嬴政遣徐福发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三十二年,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燕人卢生使入海还,得谶言:亡秦者胡也(胡亥)。始皇以为胡人,便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击胡人,略取河南地。

卢生说秦始皇:神仙不轻易见人,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可得。于是始皇自谓真人,不称朕,行动诡秘。使群臣难以相见。前文有言,不再赘述。

秦始皇此愚蠢与昏庸,王立群如是辩解:今天看来,秦始皇之举是昏庸,因为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但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思想和认识对古人的作为进行评价。我们要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的评判秦始皇。

鄙人就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以先秦时代的思想来评判秦始皇:先秦时代的道家,就有此思想——万物循道而生,循道而终。所谓“死之于生,一往一返。”,“欲恒其生,止其终。惑于数也。”

据《春秋左氏传》记载:邾文公在其晚年,欲迁都于绎。文公为此占卜,得卦辞“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文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孤必利焉。”左右称,不迁于绎,“君命可长也。”文公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迁也。莫如吉也。”遂迁都于绎。迁都后不久,邾文公卒。

荀子谓之: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生君,是为民也。孔子盛赞邾文公——知天命。

楚昭王生而英名,死也贤德。昭王病重,见“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的天象。问太史,太史称,灾祸将应验在楚王之身,可通过祭祀将祸转至令尹、司马。昭王曰:“除君之疾,转置大夫,何益?有罪受罚,又焉移之?”

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宜哉!”

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先秦时代,已经有了这一思想。以先秦时代的视角来看秦始皇,依然是愚蠢和昏庸。

可见,王立群真是不折不扣的狗奴才——为专制魔王歌功颂德,涂脂抹粉。

三、弱民。

《商君书·弱民》有曰:“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治国之道,首在弱民”,“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法家之弱民有二:一是使民贫穷,商鞅谓之:农有余粮,则逸于岁。只有使农民“家无积粟”,农民才会尽力耕种。百姓家无积粟,一旦发生饥荒,政府还不救济,那只有一个结局——饿死。

二是禁止人民拥有兵器。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十二金人。嬴政以为民间没有兵器,就可以长治久安,秦嬴江山就可传至万世。陈胜吴广起义时,只有揭竿而起。照样推翻秦朝。并且秦朝成为最短命的王朝。

汉代之后,吸取了秦的经验教训。允许民间拥有兵器。任何一个朝代都比秦朝长寿。

四、毁灭华夏文明

《商君书·弱民》有曰:“民辱则贵爵,民弱则尊官,民贫则重赏。”除了使人民辱、弱、贫外,还有更加邪恶的愚民。

商鞅谓之:“民愚则易治”,“民愚,则君以智而王”,“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

韩非谓之:“智者不以言教,而慧者不以藏书”,“民不越乡而交,贵贱不向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行。”

孔子大力兴学的目的就是启民智、立民德。儒家无疑是施行愚民政策最大的敌人。商鞅谓之:“诗、书、礼、乐、廉、耻、孝、悌、仁、智。国有十善,上无使战。”韩非谓之:“儒以文乱法。”为了推行法家的愚民政策,使人民成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秦始皇不惜焚书坑儒,毁灭华夏文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谁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大罪人?秦始皇争议怎么这么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id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