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音乐人生百味人生格局的修炼
“矮大紧”的“晓年鉴”,一代人的大时代

“矮大紧”的“晓年鉴”,一代人的大时代

作者: 黑白的触动 | 来源:发表于2018-11-27 22:26 被阅读7次

    前言

    正在热播的网综《奇葩说》想必是很多年轻朋友喜爱的节目,有段子,有故事,够搞笑,也够催泪。在各路“奇葩”和导师的唇舌机锋和连珠妙语中,不论你有没有被打动,至少会惊叹:原来事还可以这么看,话还可以这么说!

    在高手过招、金句狂飞的氛围中,作为导师的高晓松(常戏称自己是“矮大紧”),往往能从独具特色的角度,将自己的观点在语言的枪林弹雨中拨云见日,直达人心。当然,作为一个辩论综艺节目,必须要为自己的持方论证,晓松的观点不一定是他的态度,即便如此,从他颇具诗意且不乏幽默的语言中,能明显地感受到他对人生、对世界同样充满诗意、诙谐和坦然。他的表达常常高屋建瓴:“人类历史上...”、“人生中重要的是...”,了悟而不浮泛,通透而不空洞。

    了悟和通透是读书、旅行、经历,是岁月和阅历的沉淀和积酿,是对世界和人生少了些厌恶和不屑,多了些理解和宽容,由此孕育出了一种如孩童般的好奇:对以前不在意的地方小戏有了浓厚的兴趣,对以前忽略的小人物甚至他们身上的瑕疵都觉得有意思......

    “有意思”,这是晓松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诗意的人生追求。

    少年

    少年的我,拘谨而羞涩,只敢在心里追风。

    少年的晓松,已不怕山水迢迢,长发迎风,对着天空长啸!

    和大多数人一样,听过“高晓松”,是源于那首经典民谣——《同桌的你》。

    那是90年代末到2000年初,那时的我,“规矩”到连流行磁带也不会去听,同龄人已然听烂了的羽泉、Beyond、阿杜、小刚(周传雄)......我一个都不认识,而在同学中热传的哈狗帮,充斥着“污秽”的歌词和“下流”的内容,“正经”的我当然“敬”而远之......

    然而,即便是如我这样一个无趣又刻板的所谓“好学生”,在所知不多的歌曲中,有一首就是《同桌的你》,当时觉得这首歌太好听,“半块橡皮...长发盘起...做的嫁衣...”,现在觉得是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那时候于我却是害羞的遐想。

    记得初中军训结束时,教官和学生们在夜空下围坐一圈做告别小聚,有人提起唱歌助兴,一位平时歌喉不错的同学就唱起了这首《同桌的你》,唱着唱着,大家都加入了进来,每个人都很动情,有的甚至留下了眼泪。在那个单纯的年纪,这样优美的旋律和简单的歌词,容易勾起对同学的怀念、对过往的追忆。

    真正认识高晓松,是在上大学以后。有一次在《天天向上》中看到了高晓松侃侃而谈,他和同为音乐人的学长宋柯以及学弟水木年华一起聊着在清华校园里怎么追姑娘,调侃北大如何不如清华,笑谈音乐之路的各种趣事。那时,他们的谈笑风生给我很大的震动:原来名校才子们的学习生活可以这样有趣甚或有些荒唐,原来不是所有的理工科男生都是枯燥呆板的宅男,也可以插科打诨、风花雪月。

    我一下子对晓松和他的校园民谣产生了兴趣,在网上搜索观看了一些歌曲和节目,一直略微封闭的我才了解了世界上有一群人叫“文艺青年”,琴棋歌赋装点着他们的世界,摇滚民谣滋养着他们的精神。

    晓松比我整整大一辈,他的青春岁月是我的襁褓时光。虽然年岁有差,青春青涩的我很向往他那个年代的精神世界——

    有友情:独行万里为曾允朋友一诺。

    有红颜:拼将一生休,尽君一日欢。

    有侠气:一剑荡平阴山的墓碑,一骑独行万里的骨灰。

    有豪迈:喝罢黄河之水天上来,唱罢笑傲江湖祭沧海。

    有苍凉:烟柳残月且偷欢,雁渡寒潭几只还。

    有梦幻:听好风长吟,望美人如梦。

    有柔情:我是你闲坐窗前的那棵橡树,我是你初次流泪时手边的书。

    有惆怅:我像每个恋爱的孩子,在大街上琴弦上寂寞的成长。

    有寂寥:一斜斜乍暖轻寒的夕阳,一双双红掌轻拨的鸳鸯,一离离原上寂寞的村庄,一段段断了心肠的流光。

    有怀恋:那唱歌的少年已不再风里,你还在还念那白衣飘飘的年代。

    有纪念:一直到星星闭上了眼睛,一直到黑夜哄睡了爱情。

    有激荡:大雨如注,风在林梢,海上舟摇,楼上帘招。

    有温暖:三三两两的女生从阳光中走来,那笑声一如当年飘荡在凤凰树之间。

    有浪漫:刻着两颗心的红叶,那是我的青春纪念。

    ......

    在晓松的心目中,那是一个“白衣胜雪”的年代,姑娘会因为你的一首好诗、一手好琴羞涩地仰慕你,睡在上铺的兄弟会跟你尬聊却不觉尴尬,所有的感情都是质朴、浓烈、真挚的。

    那是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是我们父辈的燃情岁月。

    在那之前(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月了,互联网诞生了,而普通的中国家庭还在为拥有三大件——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而自豪。后来,我们国家经历了文革的动荡,在严峻的美苏争霸中顽强地酝酿自己的力量,艰难地摸索着发展的道路,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经济才逐渐腾飞起来。

    那个时代也是新中国的少年时代,懵懂而青涩,却充满理想和斗志......

    青年

    青年的我,逐渐觉醒,知道自己想追求什么,然而有时也会彷徨、焦虑和怀疑。

    青年的晓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脚步丈量世界,发现自己。

    觉醒,是对自己的一种认知程度。

    达到这种程度,就晓得什么适合自己,什么不适合;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自己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

    达到这种程度,基本上不会被一些轻率的“道理”所左右,不论是来自同侪、长辈,还是领导、权威。

    觉醒不是成熟,却是成熟的开始。

    如果高晓松在大三的时候不觉醒,中国不一定会多一个优秀的电子工程师,但一定会少一个有意思的文艺杂家。

    我自认为后知后觉,比起同龄人,觉醒的时间晚一些。因为促成觉醒的因素很多,比如爱情、旅行、读书......我想其中最核心的是反叛、失败、困惑和思考,而我的少年时代一度太听话、太规矩、太顺利,成功地避开了所有的觉醒催化剂,直到大学毕业以后,才慢慢开始。

    在所有的诱因中,大学时期看到的关于晓松的一系列节目和他的音乐作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埋下了一颗文艺和洒脱的种子。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朝九晚五的年轻人,大多有些焦虑和苦恼,不能适应工作时会苦恼,适应了工作又苦恼未来不能有好的发展,有了好的发展又苦恼自己忙死忙活无暇享受生活,好不容易放个长假还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别人落下。找工作的羡慕有工作的,有工作的羡慕创业的,创业的羡慕成功人士,于是大家都奔着那一个目标去了,生活中只剩下焦头烂额的苟且。

    诗和远方似乎遥不可及,很多人说,高晓松有资格谈论诗和远方,因为人家出身名门,满腹才华,功成名就,我们普通人,听听他的歌就算了,千万不能被“高氏鸡汤”忽悠。

    如果你觉得琴棋书画才是“诗”,周游世界才是“远方”,这样的理解未免流于肤浅。晓松所言乃是精神世界的诗和远方,是在纷纷扰扰的日常俗事中保留和追求一点精神上的自由,是怀着善意去看待每一个微笑和问候,是带着诗意去发现自己和世界的美好。这不是故作高深,不是无病呻吟,只是一个小小的习惯,却能给我们的心境甚至生活带来大大的改变。

    这是青年的我的一点点心得。

    青年的我对晓松的了解更加深入,是通过看他的脱口秀节目。

    “路走了四十八年,方向却不止一边。服装偏爱黑色,内心却仍是此间少年。护照四十八页,但每个终点都值得赞颂千篇。旅程左右万里,时差却最多一天。世事上下千年,却偏要说出瞬间。世界依然很大,大到可以‘晓说’。”

    以上是《晓说》的开场词。

    在这档节目中,晓松分享了关于历史、音乐、电影、文化等等的有意思的见闻和感受,他的读书、游历、爱好之广且深,让人钦佩,他的博学和幽默,让人羡慕。也只有他,能底气十足地说出:“在我的兴趣爱好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1997年,28岁的高晓松开始游历世界。繁华如纽约东京,他当然不会错过;荒蛮如阿拉斯加,他也用心品味。他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在自己广博的阅读中搜寻和印证对一个地方的印象,他会深入地和当地各界翘楚聊艺术、政治、历史,也会探访警察局、猎人甚至是黑帮老大。

    他喜欢在一望无际的公路上开车,“那些路牌上逐渐缩小的里程是生活的礼物一层层拆开的包装纸,是和梦中情人做爱前脱下的一件件楚楚衣服”。——这样平凡的事情和不平凡的想象,大概就是一个文艺青年的幸福。

    青年的晓松,在游历中探索,后来,用所得向青年的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90年代到2000年代,我想也是中国的青年时代。

    中国觉醒了,改革开放被证明是一条适合她的道路,她的经济保持着令世界惊叹的增长速度,互联网初诞生时一个市话都不普及的国家,那时互联网也到处开花,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进入太空,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

    青年的中国正一步步迈向强国。

    中年

    我希望中年的我能比现在的我更加坚定,对世界有更深的了解,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有更多的包容。

    中年的晓松,少了些追赶时代的激情,多了些返璞归真的愿望。

    未来的日子,我想多读些书,多看些地方,多经历些不同的人和事。虽然,很多书都被人读烂了,很多地方都被人看厌了,很多人和事过来人都说“就那么回事”,但是我依然很想去读、去看、去经历。因为我所经历的感悟肯定跟你的和他的不一样,跟晓松的也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就是我在这个世界走一趟的意义——我读了一遍世界,看到了自己。

    如果我有能力把所读的分享给别人,那将再好不过了,我也会为此努力。

    中年的晓松如是说:50岁之前,我是一个前进和奋斗的状态,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拼力追赶时代;50岁之后,我要找一条退路,退到自己喜欢的家园,跟时代没有关系......

    2019年,晓松就50岁了。他说那是个分界点,他会辞去现在的一些事务,也许会真的跟观众告别:“岁月长,衣衫薄,各位,来日方长”。

    在知天命的年纪,晓松看透了很多事情:

    关于历史:“历史不真的流传于世,因为总有人怀着绝望毁灭了最后的人证物证。”

    关于爱情:“一百个‘我爱你’难换一句‘我爱过你’。前者让人笑,但不一定真;后者让人哭,但是真情。”

    关于人性:“女人永远说我在等你,其实是等来谁算谁。”

    关于理想:“很多人分不清理想和欲望,理想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快乐的;欲望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痛苦的!”

    ......

    中年的晓松毫不在意自己长得丑这件事,也不在意发自拍照时把自己P的美一点,看到网友的调侃,他觉得很有意思。

    中年的晓松很洒脱,有时也很犀利,在节目上面对同样量级嘉宾的调侃,他会毫不犹豫地反怼回去,当然,用一种巧妙智慧的方式。

    中国也在迈入一个新的阶段,GDP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铁占世界六成,互联网企业越来越有国际影响力,新型万吨级海军驱逐舰下水,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量子卫星和光量子计算机面世,国产航母下水,港珠澳大桥落成......

    中国的载人登月工程在紧锣密鼓的进行,预计将在2030年左右实现......

    面对美国的经济制裁,中国有底气地做出针对性反制,毫不退缩......

    G20峰会、上合峰会、进博会、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

    这样的中国算不算中年?我不好确定,但是她的步伐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坚定、稳妥、有力!

    结语

    即将步入知天命的晓松最近做了一档节目,叫《晓年鉴》,每周一期,一年的时间,大约有50期。一期讲述一年的故事,从他出生的1969年到2019年,正好五十年,其中有晓松个人的经历,也有当年的世界和国家大事。用晓松自己的话说,是“每个人的大时代,一个人的晓年鉴”。

    晓松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不仅是他说,每个听众都可以参与,分享自己的“小年鉴”——自己的故事和成长,自己的家乡变化。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小年鉴”最终会汇成一部大时代的史诗。

    一生追逐自由,年少时流浪,四处追寻梦里故乡。

    归来,情怀依旧,扔是此间少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矮大紧”的“晓年鉴”,一代人的大时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qo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