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先是很快就借口废掉了李显。之后李旦成为皇帝,也基本是个摆设。
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为皇帝。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
刚好,眉州刺史英公李敬业,他的弟弟李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等几个人,都受到连累,被贬官。李敬业贬柳州司马,李敬猷免官,之奇贬括苍令,宾王贬临海丞,求仁贬黟令。
他们几个人在扬州相会,于是谋求造反,以匡复李显的帝位为借口。
徐敬业是李勣的孙子,李勣原来叫徐世勣,后来被赐姓李,改名李世勣。再后来因为要避讳李世民的“世”就改名为李勣。
是唐初最杰出的军事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时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会眉州刺史英公李敬业及弟盩厔令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皆坐事,敬业贬柳州司马,敬猷免官,之奇贬括苍令,宾王贬临海丞,求仁贬黟令。求仁,正伦之侄也。盩厔尉魏思温尝为御史,复被黜。皆会于扬州,各自以失职怨望,乃谋作乱,以匡复庐陵王为辞。
不久,他们就搞到了十万人。更厉害的是,他们有骆宾王为记室,也就是秘书、文书。
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之奇、求仁为左、右长史,宗臣、仲璋为左、右司马,思温为军师,宾王为记室,旬日间得胜兵十馀万。
这个骆宾王就是唐初四杰之一,写下有名的“鹅鹅鹅🦢”的那个骆宾王。
文书的主要职责就是之一就是写战斗檄文,实际上就是文案,公关文稿,主要目的是要告诉天下人,我为什么要打这个仗。
因为必须师出有名,占据道义制高点,才能赢的更多支持。因此,一篇好的檄文,相当于一支部队。
骆宾王就是干这个活的,他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此文开篇即历数武则天之累累罪恶,层层揭露,有如贯珠,事昭理辨,并点明武氏乃亡国之祸根,从而道出讨伐武氏之必要性;再写起兵讨武之正义性,气盛而辞断;最后向敌方晓以赏罪诱胁。全文综合运用对仗、用典、夸张等表现手法来烘托文章气势,对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强有力的说服力和号召力。
现在还流传着很多金句。例如: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这俩句话现在还经常被引用。
移檄州县,略曰:“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又曰:“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又曰:“包藏祸心,窃窥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又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又曰:“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武则天看到了这个檄文后,第一反应不是生气,不是愤怒,不是气急败坏。
而是问:这个是谁写的?
当得知是骆宾王写的后,第一反应不是说要抓住这个人杀掉,千刀万剐。
而是说:这个是宰相的过错,有这样的大才,竟然流浪到外面去了,没有被朝廷所用。
这个里面反映出两个信息:
第一,武则天胸襟似海,眼里没有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和小爱小恨,而是想着自己的下面损失了一个有才华的人。
第二,说明骆宾王他们被贬官,并不一定都是武则天的直接决定,她很可能并不了解,很可能是宰相或其他高管擅自做主,甚至可能公报私仇,而把锅让武则天来背。反映出权力运行中也还是有漏洞。所以他后面要发动内部斗争,来巩固权力。
太后见檄,问曰:“谁所为?”或对曰:“骆宾王。”太后曰:“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