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料,计划很顺利。埋伏在各个地点的士兵,不仅捉住了带着情报的汉奸,还一并逮捕了前来报信的警察局眼线。此事惊动了警察局局长孔维嘉,等到士兵将人犯带到警局时,局长早已在门口等候。
苏靖澜知道这种涉及官方的场合自己还不便参加,就退到一旁,静观尹唯晏进行交涉。不过令苏靖澜诧异的是,尹唯晏没有进行平等地交谈,而是放低姿态,以汇报的口气将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说给孔维嘉局长。好在局长并没有选择包庇下属,而是当着众人的面宣布连夜审讯汉奸与卧底。
这些卖国求荣的人都是软骨头,刑具都没怎么用就全招供了。六个汉奸的口供与项奋的相差无几,都是接了写真社的任务,领着活动经费,替倭寇办事。而警局卧底的口供就更简单了,或是与这些汉奸有远亲,或是收受了贿赂,于是选择了通风报信。
审讯是很快结束了,但是怎么处理这个事件还是一个问题。局长孔维嘉将苏靖澜和尹唯晏叫到办公室,点上了一支烟,然后看向苏靖澜淡淡地说道:“真是英雄出少年呀,小小的年纪竟然有这样的胆识与谋略。以后想不想来我这里当警察呀?”然后还没等苏靖澜回应,就转过头对尹唯晏问道:“口供已经拿到了,你看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只听尹唯晏说道:“对待汉奸行为要揭露并批判,我们可以联系报社将口供与手绘情报刊发出去,打击倭国写真社的嚣张气焰,而且这样也可在对倭方面占据舆论高地。至于通风报信的警察,属于贪腐,纪律方面的问题,我看就交由警察局内部处理吧。”
局长哈哈一笑:“小伙子很沉稳嘛,这样,我一会通知报社召开会议,同时向警备第一旅旅长发电为你请功。”尹唯晏笑了笑说:“处理汉奸的事情全听局长安排,至于请功就不必了,我这不算什么功劳,不必麻烦局长了。”
又客套了一番,最终以天色晚为由,苏靖澜和尹唯晏离开了警察局。这时间很晚了,苏靖澜也回不了书院了,便准备和尹唯晏晏一起回驻地。在路上,苏靖澜问道:“晏哥,刚才我怎么看你是汇报的口气?你们是属于不同的部门呀。”
尹唯晏轻轻笑了笑,自嘲道:“我这不过是学了点儿糟粕。”然后收起笑容,继续说道:“因为我以前与这个警察局长并没有打过交道,并不清楚他是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不能主动提出处理方式,而是通过汇报来试探一下他怎么处理。如果他被收买了,想包庇这些汉奸,那我就表面应和一下,然后回去上报给警备旅。但是如果刚才我选择与他平等交涉,那就没有回旋余地了,很有可能毁灭证据。”
苏靖澜听了点了点头,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说道:“能干到警察局长的人不简单呀,他应该也是看出你为什么要用汇报的语气了,直接通知报社开会,也算是一种自证。”
尹唯晏看了看苏靖澜称赞道:“老弟总是一点就透,这般悟性,以后前途无量呀。”“晏哥,你就别打趣我了,我还等着你当大官,然后继续蹭更贵的饭呢。”苏靖澜笑着回应。
至于警察内线的事,不用说,两个人内心都清楚。这属于是警局丑闻,那几个警察说到底都是为了钱,公开见报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索性卖个人情,让警局内部按照纪律自己处理吧。
第二天,满大街卖报的小孩都在喊着抓住汉奸卖国贼的新闻,不过好多报社都只是将汉奸的人像和手绘地图的图片放上面,配上各个汉奸的口供文字,只有一份名为《大东日报》的报纸特殊,除了上述内容,还增加了社论:号召广大人民团结一致,与倭寇汉奸斗争到底。
苏靖澜看着这份报纸,被这篇社论吸引。文章不仅利用刊登的间谍证据向民众揭露倭国的野心,还分析了如今东北地区的危急形势,更是在末尾激励人心,鼓励抗争。
苏靖澜很喜欢这篇文章,看了一下社论的撰稿人,叫刘沁竹。诶?这个名字怎么这么耳熟?哦!好像跟那天在馄饨摊遇到的学姐同名呀,不会是同一个人吧?不过那个学姐家世也算显赫,应该不会在报社兼职吧。算了,不想这个了,一会儿打听一下报社在哪里,改天去那参观学习一下。
和晏哥一起吃完早饭后,苏靖澜回书院上课,走在校园内,发现好多同学都三五成群地不知道在讨论什么。路上还不断有同学在发着传单,苏靖澜接过一份打眼一瞧,一下明白同学们在讨论什么了。只见传单上面写着:国家正值危难,学生应思报效。人可以没有立场,但是不能没有原则…
苏靖澜看着这份传单,心情澎湃,忽然想起自己之前还想着找刘海玉学长,为爱国演讲出一份力,这两天因为抓汉奸的事忙忘了,要不是这份传单,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想起来呢,等没课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去找他。
等课程结束,苏靖澜去找刘海玉学长,出乎意料的是,学长又不在。靖澜心里有些疑惑:这位学长怎么这么忙,是在忙学校的工作还是在外面兼职了吗?今天放学早,既然没跟学长见上面,那我就先去报社看看。
大东日报报社的位置在北门路西,大马路上的一个胡同。听说大东日报新发刊不久的时候,就因刊登日本巡捕欺压中国百姓事实,引发了日本在长领事山内四郎的恐慌,无理要求时任吉长道尹兼长春交涉员的郭宗熙查办撰稿记者。苏靖澜了解了一些事迹,对这家报社充满了崇敬。
不多时,靖澜便走到了报社所在的胡同,胡同里并无光彩富丽的装饰,灰突突的,不过报童与工人进进出出,倒还有几分热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