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发起建小组

作者: 5a41eb2ceec6 | 来源:发表于2018-11-09 23:00 被阅读1次

    之前加入安大许老师建的主研宏观经济学的CIMERS RR Group,昨早晨看票圈清华公管发起的定量研习俱乐部。一念之间便想要不自己也在所在学院发起个“定量”研习自组织。于是用石墨做了招募贴,用问卷星做了申请表,一早发了朋友圈,又拜托其他专业的同学帮忙转发。现在捋一捋,觉得好处有以下,可能有的通用,有的有局限性:

    一、思想属性的资源具有独特性
    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结合自身,甲会A模型,乙会B模型,大家一交流就都掌握了,性价比很高。

    社会中有“前置审批”,如果没有弄清楚甚至压根不知道,那办起事情来会麻烦死。学界里同样也有,就是专业知识都有“前置知识”,就是你需要先确保这些没问题那么学习新东西才能又快有好。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要证明谢泼德引理,就要确保包络定理没问题。这些事在学习新知识时经常遇到,此时如果有个小组,群体的力量就会对解决此麻烦大有帮助。

    二、任何领域都需要社交
    因为有过创业经历,现在看学术和创业本质蛮像的。都追求创造或创新,放创业里说就是新技术、新模式等,放学术里就是新数据、新理论、模型改善等。都特别重视“讲故事”,搁创业里叫商业模式告诉投资人你的项目靠谱能挣钱,放学术里叫机制阐述、实证结果能回应热点问题、时代问题、理论悖论等。

    无论创新、创造还是讲故事,承认有天才可以一人搞定,但是作为普通人必须靠合作,靠交流碰撞。更重要的是如果把创新、创造、故事落地必须靠团队。因此社会中讲究合作,学界里也讲究合作。此外个体有差异,这导致每个人都有其擅长的地方,合作就是发挥比较优势。短期看小组目的在互帮互助高效学习定量内容,长期来看在大家都是草根时代建立信任,如若有些成员继续走学术路,也极大降低寻找合作者的成本。

    三、外地人破局新地域之术
    以前在北京念书发起过社团,其中的私心是通过社团聚集有想法的优秀同学,借助学校社团代代传承特点,搭建好“人才”梯队。这对于外地人来说是宝贵的财富,哪怕离开了依然还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和资源。创设到现在5年每年都会有成员拿到国奖,会有人发核心、有人参加国际会议等等。后来大家离校,但彼此间的“同侪压力”并没有消失。

    如今来到了南方,虽然有亲戚,但混过社会都知道一句真理“万事最后要靠自己”。于是就重操旧术,发起自组织在共同学习的同时积累自己的南方人脉。

    如果把这术上升个台阶,就如电视剧《海上孟家》的读书会,如高瓴资本的英才计划,过去九鼎投资的晨星计划。只不过他们的野心和想法更大。但是呢,自身体量多大,局布多大,想多了意义不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发起建小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da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