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f0de4443cebb92ff.jpg)
昨天我们讲到,范睢游说秦王,但他对秦王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还拿捏不准。因此,他必须先加试探,察言观色。
因为,范睢要贡献秦王的谋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废逐把持朝政的宣太后、穰侯为首的“四贵”。而秦王与他们有骨肉之亲,并且是在他们的拥立下才得以即位。范睢明白,若稍有不慎,就会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所以,对于秦王的三问,他吞吞吐吐,疑虑重重,回环往复,拖拖沓沓,而同时却又引古论今,援他况己,旁敲侧击,铺张扬厉。
一方面对秦王反复进行试探,看他是否真心信任自己,是否能听从建议摆脱骨肉之亲的羁绊而自强自立;另一方面又反复申述自己对秦王的无限忠诚,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当范睢见秦王言辞恳切,态度真诚,方才开始进言。他先自引周文王与吕尚一例,得“交疏言深”一语,因“交流”而难以“言深”,是王三问而不答的原因,他又自比吕尚,希望他能像姜公一样得遇明主。
至此,范睢便一发而不可收,他以排山倒海之势,一路耸动和要挟,步步深入和逼进,论说开来。
他以先古的圣人、仁人、贤人为例,阐述人终有一死,并以此表明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然后,他又举伍子胥一例,他自比伍子胥,表明如果他能像伍子胥一样把治国谋略全部献给大王,即便遭受再大的屈辱也在所不辞,无怨无悔。
范睢的一片肺腑之言,天地可鉴,秦王更是深受感动。
至此,范睢前期的铺垫工作已经完成,他认为时机已到,这才真心吐露自己此行的目的,接下来他开始直击要害: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手,终身受到蒙蔽,没法洞察奸佞,大则王室覆灭,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臣子所怕的!
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至于那些被困受辱的事,死刑流亡的祸殃,臣子不敢害怕。假如我能以一死换来秦国的富强,那么我死了比活着更有意义。
听到范睢这肺腑之言,估计秦王已经热血沸腾,感动得不要不要的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ef86f86e775a16b7.jpg)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
秦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远离中原,僻处西方,寡人又笨拙而不贤明,先生竟能光临此地,这是上天要寡人来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啊。”
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
寡人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
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事不论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全都教导寡人,不要怀疑寡人啊。
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
文章至此就结束了。但回过头来我们看,通篇范睢就用了一个策略,就是欲擒故纵。
范睢来秦国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希望秦王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和治国之策,但他又不能直言不讳,所以才三番五次地调秦王的胃口,并且做了充足的铺垫。
后来,范睢受到了秦昭襄王的重用。秦昭襄王先是任命范睢为客卿,让他处理秦国的军政大权,以此来排挤魏冉。
最终,秦昭襄王废除了宣太后,将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公子芾和公子悝驱逐出了咸阳。
秦昭襄王任命范睢为秦国丞相,秦国东出的步伐从此以后开始加快。
而范雎说秦王的成功,是范雎走上政治高峰的起点,也体现了古人超高的语言智慧。
可以说,范雎说秦王说得非常恐怖,正所谓“伴君如伴虎”,说客游说人主实非易事,弄不好就有生命之虞,而纵观历史又有多少谏臣死于非命。
范睢以一介布衣的身份游说秦王,置生死而不顾,敢于进谏,令人钦佩;他寓刚于柔,旁敲侧击的谏言艺术,更令人击节。
但值得庆幸的是,他遇到了礼贤下士、从善如流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跪”而“跽”,“亦再拜”,并听从了范雎的谏言,下令废宣太后,逐“四贵”于关外。
至此,历史上又一对良相贤主诞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9c799b4cbfde9ea9.jpg)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