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
领导力 ≠ 权力
“现在和未来的领导者们” —— 如果你现在还不是领导者,那你可能是未来的领导者,总之你想当,或者也应该当个领导者。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 ——谁当,群众。
1.浮夸的领导力标签
想当领导的人太多,群众不够用了。
美国大学录取跟中国很不一样,并不只看一个高考分数,还要考虑综合素质。“领导力”,就是其中一项特别重要的素质。尤其是如果想申请常春藤这种级别的名校,那就绝对不能不能没有“领导力”。
而且不能说你有领导力你就有领导力,你得拿出过硬的证据来。这就要求你的确担任过领导职务,比如说你所在高中的学生会主席。可是学生会只有一个主席,这怎么办呢?美国学生有结社自由,你还可以是各种俱乐部的主席。
注意,主席才可以,会员不算。而且现在名校申请竞争越来越激烈,领导力的价码水涨船高,你只是一个俱乐部的主席还不行,最好身兼好几个俱乐部的主席。
为了上名校,必须学习好,必须提前选修好几门大学课程,必须参加各种课外文体活动,必须当志愿者参与公共事务,必须是好几个俱乐部的主席。那你还能怎么办呢?也许有些人就会专门注册一些以让他自己当主席为目的的俱乐部。美国名校录取,现在就是浮夸到了这个程度。
这个世界哪里需要这么多领导。问大学负责招生的官员,你们说的“领导力”,到底是什么东西?总不至于所有学生都是俱乐部主席吧?官员的回答非常精彩,说我们要的领导力就是看一个学生是不是对世界有正面的影响,能不能把世界变得更好!
问大学里实际负责招生的老师,你们要什么样的领导力。老师给了一个更实在的答案 —— 领导力就是看你有没有政治或者商业上的 —— 权力。
权力。这个,才是名校真正想要的东西。名校希望自己的毕业生出去以后都是某一领域的领袖人物 —— 就算没有改变世界,权力也代表更高的社会地位。
第一个“得到”,现在领导力真的是越来越重要。如果你已经工作了,你的简历里加上领导力可能会加分。如果你在上学或者你有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你或者你的孩子应该设法做一些能彰显领导力的事情,比如当个什么俱乐部的主席。如果我们用美国预测中国,“领导力”标签将会越来越值钱。
那既然世人心目中的领导力就是权力,权力又是什么呢?
2.什么是权力
《鹦鹉螺》上一篇文章,叫“为何权力呈现你真正的自我”(Why Power Brings Out Your True Self),作者是马修·赫特森(Matthew Hutson)
赫特森这篇文章技术含量比较高,相当于是一个研究综述,讲的是过去这十几年来,心理学家对“权力”这个东西的新认识。
心理学家说的权力是什么东西。权力,是通过掌握某种资源,而不是通过社交干涉,去控制人。
比如说,你有个好朋友,你请他帮个忙,他出于友情帮你做这件事,这就不是权力。而如果你手里有某种资源,比如说金钱、人事任命权、考核权,你用这个资源去让别人为你做事,这个才是权力。所以权力的来源是必须掌握资源。而权力的本质 —— 什么叫有权,什么叫没权,在于你能不能控制别人。
赫特森说的这些研究,重点说的是,权力对个人意味着什么。“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彻底的腐败。”赫特森这篇文章恰恰说的是,这句话不一定对。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权力都不是什么总统之类的最高权力,而是一个部门经理、一个小学校长、一个小警官,这些人的权力并不一定都让他们腐败啊。而且对很多人来说,哪怕监督机制不那么健全,他也不腐败。那权力的作用是什么呢?
赫特森总结这些研究,说权力的真正作用,是暴露和放大你的品格。没有权力的时候,你要更多地依赖别人,那么有些不好的欲望也得忍着,有些好的抱负也不得施展 —— 你,不是真实的你。有了权力以后,你更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你的真实自我才体现出来。
心理学家做了很多实验和调查才得出这个结论。有了权力,自私的人会更加自私,统治欲强的人会故意打压潜在的对手,个人主义强的人甚至可能虐待属下。但是另一方面,无私的人、注重声望的人、讲究个人道德的人,有了权力之后还会更注重合作、做更多好事、给属下提供更多支持。
所以权力其实就是一种力量,你可以往坏处用也可以往好处用。但不论如何,由于这个力量是作用于*人*的,它就是一个“零和”的东西 —— 你有了,我就没有。
权力,不可能人人都有。所以任何一本教别人怎么获得权力的书,都好像是高考辅导材料一样,应该只期待少数人受益。你不可能“祝全国考生都取得好成绩” —— 那样的效果等于全国考生都不取得好成绩。
但是“领导力”,却也许可以人人都有。
3.到底什么是领导力
凯恩坚持认为,领导力不见得非得是权力。你不需要非得*控制*别人才能体现领导力。如果你特别热衷于某个想法或者某个运动,你带头实践,别人受你的感染自动跟随,这难道不是更好的领导力吗?
凯恩说,很多事情的成功并不取决于权力。一个追随于某个人,或者干脆就是追随于某个事业的“追随者”,可能比领导者的贡献更大。而且很多事情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像足球是所有队员互相配合的项目,根本不是谁控制谁的问题。
只可惜,权力以外的领导力非常不好观测,目前显然没有被列入大学录取标准。凯恩举了一个在学校权力斗争中失败,转而专心于学术,最后被顶尖大学的生物系录取的女生的例子,来说明不一定人人都要追求权力 —— 如果你也想去学生物的话,我觉得她说的有理。
丨由此得到
现代社会中“领导力”是个越来越值钱的标签,值得从小做准备。学生社团之类的领导机会不但不是浪费时间,而且应该争取。权力的本质是控制别人的力量,权力不一定导致腐败,权力对你个人的作用是能暴露和放大你的品质。真正的领导力还包含权力之外的东西,比如说给别人做榜样……不过现在还是权力更受重视。
知识点二:
中年的大脑更厉害
1. 跟年轻的大脑相比,中年大脑在两个方面的性能是下降的:计算速度和注意力。其他方面,比如模式识别、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等,性能不但没有下降,而且还提高了。
2. 中年大脑的一大好处是特别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事情总能看到好的一面,把自己哄得很高兴。
3. 延缓大脑衰老的最重要因素,是文化程度和认知能力——接受教育、读书、多与人交往、下棋。
按照传统上对中年的定义是从40岁到65岁,“中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当然不管你现在到没到中年,早晚也得到。
“中年”,在这个年轻人当道的时代好像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称号,有时候可能被视为是“老年”的委婉语,在硅谷之类的地方找工作还容易受到年龄歧视。
难道人到中年就不行了吗?连老年人的大脑都可以继续学习,更何况中年!事实上,中年的大脑比年轻人更厉害。
各人发育节奏不一样,年龄数字不能说明问题。什么时候你意识到自己可能到了中年呢?感觉反应速度不行了;见到熟人想不起名字;在楼上想下楼拿个东西,下得楼来又忘了要拿什么。出现这些症状……别紧张。
你的脑细胞并没有减少。大脑重要的地方都在继续长,新东西可以继续学,不是没有风险,但搞好了维持到一百岁都没问题。
跟年轻的大脑相比,中年大脑在两个方面的性能是下降的:计算速度和注意力。其他方面,比如模式识别、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等,性能不但没有下降,而且还提高了。
能有这么一台大脑用着其实挺好。中年大脑擅长的方面,都是更高级的工作技能!人到中年正好可以干一些复杂的大事。美国2007年以前要求飞行员必须60岁退休根本没道理,现在已经改成了65岁,而日本则是67岁。事实上他们的大脑干这个工作一点问题没有。
计算速度早就不是个事儿了,现在都交给计算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如果你能够同时想到很多事,反而容易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特别适合创造性思维。
至于说想不起来别人的名字,这不是大脑出了问题,而是年龄的问题——《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住》这篇文章曾经讲到,记忆的存储强度是不会随着时间减弱的,减弱的是提取强度——你活得时间长,知道的东西多,有些链接肯定就会慢慢变弱了。为什么有的人什么都记得?因为他太年轻遇到的事儿少——所以这好像是“贵人多忘事”的原理。
一般中年人比较担心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所谓“中年危机”,一个是所谓“空巢综合症”。这两个问题其实根本不存在。
中年危机的原因并不是这些男人到了中年,而是他们的老婆到了中年,那些娶了年轻老婆的中年男人就没有危机。当然按照这本书的说法,根本就没有什么中年危机。有研究表明只有5%的中年人认为自己的精神状态不好,而这5%的人不仅在中年而且是在人生的任何时候状态都不好,这是他自己的问题不是年龄的问题。
空巢综合征,是说当你的孩子们都离开家出去上大学或者工作了,人会有孤独失落的感觉。但事实上这只是个传说。如果采访那些孩子离家上学的人,没有一个有空巢综合征,没有孩子拖累都更高兴,一天到晚又是工作又是学习又是玩忙的不亦乐乎。
空巢综合征只限于特定时期。二战刚结束后,美国的老兵退役之后回到家里,和孩子没有相处多长时间,孩子就走了,他可能有点失落感。空巢综合征的论文研究的对象其实是第一代移民,没有融入社会,在美国生活的并不愉快,孩子走了没事可干才出现症状。
所以一个生活充实的人不用担心这些毛病。事实上中年大脑的一大好处是特别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事情总能看到好的一面,把自己哄得很高兴。
如果采访一个青年人,问她这一天过得怎么样,她首先会想起不好的事儿,总结说我今天过得不好。如果问一个中年人的话,她经常会说过得很好。她不是没有经历坏事儿,但是她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好事儿上。比如同样去看一个房子,青年人会更加注意到这个房子的种种缺点,比如衣橱太小之类;而中年人则善于发现房子的优点,比如说厨房不错。
这种情绪控制能力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研究者不得而知。但研究者知道,中年大脑并没有把那些负面的东西给忽略了——她也注意到了,但是她更加注意那些正面的东西。有人推测说,这是因为中年人知道自己在世界上的日子是有限的,选择好好享受生活。
所以请允许我引用一句中年人可能想要极力避免听到的歌词,那就是“温馨又从容” ——当然还不至于是“夕阳红”。
但是人脑终将衰老。而好消息是——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坏消息——不同人的大脑在中年以后会有巨大差距,有的人衰老得快,有的人衰老得很慢。参加各种能让心跳加速的体育锻炼,健康饮食(蓝莓、绿茶、坚果和蔬菜,少吃卡路里高的,别吃太饱),都有用。但延缓大脑衰老的最重要因素,是文化程度和认知能力——接受教育、读书、多与人交往、下棋。
多大年龄算是中年人。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John Shoven 2009年提出一个新的年龄理论,说年龄不应该用出生年份来计算,而应该按照还有多长时间死亡来算。如果你觉得自己明年死亡的可能性低于1%,你就可以认为自己仍然是年轻人。只有当你认为明年死亡的可能性高于4%,你才可以认为自己是个老人。也就是说中年人的定义是死亡可能性在1%到4%之间。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所有人的衰老都在变慢。2000年的58岁,相当于1970年的51岁。根据这个理论,2000年的美国男子在73岁以前,女子在78岁之前都不能算老人,都只能算中年人。
评论
中年大脑的最主要变化就是——变聪明了。难道年轻人就不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吗?只不过中年人足够聪明更能做到而已。
至于说为什么中年大脑的计算速度变慢,其中可能也有变聪明的因素。同样面对一个数学题,中年大脑一下子浮现出各种东西,想要选择一个更漂亮的算法,不自主地发掘这个计算背后的深刻含义……这些都会减缓计算速度!
国人对老年人的观念应该更新。也许根本就没必要在公共汽车上给一个70岁的人让座。美国很多七八十岁的人还坚持在一线工作。
由此得到
你很年轻……也可能过于年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