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0当选定之后

作者: 刘先生的哲 | 来源:发表于2018-10-01 20:59 被阅读3次

    坚持百天写作,第19天

    当选定之后

            作家王潇在给Angie所著的《学习力》写推荐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比厘清思路和做出选择更难的,是把选择了的事做完。”

            回想刚走出校门的时候,我们不断的规划着自己工作生活,选大企业还是小公司,求体制的稳定还是创业的激情,选北上广深的拼命还是二三线城市的安逸,都是摆在面前让我们一时难以决断的“大事”。而在面临这种“人生大事”、“重大选择”的时候,却往往成了我们大多数人后续5-10年发展优劣高低的分水岭。这个分水岭表面看是选择的结果,可深究其因,发展的好坏与当时的选择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那是什么造成的个人成长发展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

    选择本身没有对错

            当下的选择所反映的肯定是我们当下的需求,虽然难免会存有当下的一系列局限,但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在选择面前的我们,都是带有“自私的基因”,本就是从利己出发的选择,在当下肯定对我们是有利的,甚或我们会固执的认为这个选择不仅在当下,在以后对我们而言也都是一个好的选择。听我的父辈讲,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他们,在就业分配的年龄段,也就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时的时代背景是社会上下都在学习“工人老大哥”,如果哪家的小伙子能进工厂当一名学徒,明里暗里求亲人的都能将家里的门槛踩平,所以很多人挤破了头要去工厂捧铁饭碗;80后出生的我们,生长在GDP高速增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随着国企改制,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进体制、求官职、享特权,就成了我们这一代的所想,曾几何时高考的录取率都已经40%以上了,可公务员的一个岗位却引来三千平民竞折腰。聘用公务员考试以他的令人咂舌的热度和低的吓人的录取率被冠以“国考”之名,而这,也是我们自己主动的选择。试问,放在时代的背景里,哪个选择没有理由?哪个选择又能单纯以对错论之?

    坚持完成非常重要

            选择没有对错,但选择后的行动却有高下之分。2000年,经时任军委主席江泽民的批准,在全国地方高校为部队择优选拔并培养一批高学历、懂技术、会指挥的人才,即国防生。小谢和小伍听此消息决定携笔从戎,巧的是俩人因为都是学习通信专业出身,所以在分配的时候他们被分到了同一个单位,同一个连队。背景、选择、境遇相同的两人,在毕业后的2年里都是一样的,天天也都做着同样的事情,他们都曾因集体生活不便和个人发展面窄而心存落差,也会时不时的在一起互相吐槽,直到毕业第3年,小伍实在不满足部队生活的单调闭塞,以向往自由为名,强求组织批准按义务兵复员了,这一年,小谢调正连职。一晃毕业十年,在同学聚会的时候,小谢已是一名正营职军官,肩扛两杠一星,在单位职能部门任主要领导岗位,而小伍聚会时没有去,据说他已经很久没有跟同学联系过了,就连小谢,也是在小伍复员两三年后就跟他失联了。同学中,没有人知道他在做什么?过得怎么样?选择了,没能走到最后,不能说失败。有时一条道走到黑的人,不是他不想选择其他路,而是他没得选。但选择了,没能坚持去完成,那就要现在的你给未来的自己一个解释。

    积极调整非常关键

            看到这个题目是不是感觉跟上边说的坚持到底有些自相矛盾了?是啊,就是矛盾了,因为只有在矛盾中才能寻求到真理。我们刚说的坚持到底,不是不明就里的埋头苦熬,在选择时会因为当下的客观条件、主观因素等的局限而促就我们的选择更趋近于“积极的妥协”,这样的选择适用于当下,但不一定适用于以后,而“坚持做完”这一行为,是要求我们在当下和以后都要持续发力才能实现的。如果我们明知以前的选择在现在的背景下不适用了,我们却还不知变通、咬牙坚持,这不就是典型的“缺心眼”么?那怎么去把握坚持与变通?而这就需要智慧。以个人职业生涯为例,我们有人在对待工作岗位时,把衡量岗位价值标准优先放在待遇、工作是否开心、舒适感是否足够强上面,即使明明知道已经到了成长进步“天花板”,还是不肯接受、不愿做出改变,最终被困于“35岁危机”。上述例子的调整改变与否的“智慧”在于衡量的标准是所做的工作还有没有成长价值。

            总而言之,选择没有对错,但有取舍,取那些利于我们人生质量、智识外表、我们的人际和增加收入、体验扩展的一切人生中的美好,选定后,实现它们,才是美好人生课题的开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100当选定之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on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