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Lucky会员组日更大挑战人民广场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2-07-27 05:40 被阅读0次

这是一副描写一个活泼有趣,又俏皮可爱的孩童模仿着大人钓鱼的画面。

画面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儿童生活场景: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儿侧着身子,坐在河边的青苔地上,草儿青青,映着他专注的样子。

忽然一个陌生人路过,远远地便高声问,前往村里的路怎么走。

小孩儿闭着嘴巴,连连摇手。仔细一看,原来他正在钓鱼,怕声音吓跑了要上钩的鱼儿,不敢答话呢!

这种既天真无邪又顽皮可爱的孩童形象,看了着实让人欢喜,不禁想起了我们的童年,那个无忧无虑,纯真无暇的纯朴年代。

儿童,代表生机、代表希望,像破土而出的幼苗,像含苞初放的花朵,像泉眼迸发的清溪,恰如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太阳。

所以,自古就有很多文人雅士,用他们独到的视角、毫不惜墨的童心,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来描述他们的可爱与童真。

古代孩子没有现代孩子这么多的玩具和娱乐平台,但是他们依旧有很多游戏和玩耍的方法。

宋代诗人杨万里从建康返回临安述职时,途经一地,略作停留,当他看到了孩子们捕捉蜂蝶时的一幕,于是见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小失落心情。

清代诗人高鼎晚年遭受主和派的打击,壮志难酬,于是归隐农村,在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花开燕回,儿童纸鸢,此情此景令诗人心情愉悦、童趣顿生,由此写下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欢快场面。

还有南宋叶绍翁的“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清代袁枚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等。

总之,写儿童的诗句不胜枚举,而将小童写的既调皮又可爱,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恐怕只有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了。

写儿童诗的虽不少,但在唐诗中著名的儿童诗却比较少,所以这首诗也显得难能可贵。且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可比肩杜牧的名作《清明》。

那我们就聊一下这首诗的作者胡令能。

胡令能,唐代贞元、元和时期诗人。自幼家贫,是以洗镜镀钉为业的匠人,就是专门为别人清洗铜镜及补锅﹑锔碗的人,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

关于胡令能如何能写出这样一首好诗,在《太平广记》上有这样一个传说。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子死在郑国,他死后被埋葬在效外的野草丛中。

在墓的附近住着一位年轻人名叫胡生,家中非常贫困,平时以为别人清洗铜镜及补锅﹑锔碗为生,勉强维持生计。

他敬仰列子,平时对列子的坟墓照顾有加,只要得到点心、水果、好茶或者是美酒,从不独自享用,总是不忘供奉到列子的墓前。

就这样坚持了一年 ,有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人拿着刀子将他的肚子剖开,并把一本书放到了他的肚子里面。

梦醒以后,他突然就有了吟诗的能力,而且吟出来的都是美妙绝伦的诗句。

渐渐地他的作诗能力远近闻名,当时的太守以及达官贵人和其他一些社会名流都很敬佩他,经常有人带着礼物来拜访他。

胡令能对别人送给他钱财及贵重物品一律不要。但如果送给他吃的、香茶或美酒,他却欣然接受,首先送到列子墓前供奉。

虽然名声和学问都有了,胡令能却始终没有放弃他的钉铰业务,一直隐居在乡间直到去世。

他流传下来的诗只有四首,存在《全唐诗》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小儿垂钓》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唐•胡令能

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

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着他的身影。

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相关文章

  • 这一片红

    一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 20180322

    Today is International Goof-Off Day.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预备唱:...

  •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头稚子学垂纶,错过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 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 惊不应人。

  •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 每日分享一首诗·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一副描写一个活泼有趣,又俏皮可爱的孩童模仿着大人钓鱼的画面。 画面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儿童生活场...

  •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中国诗歌集》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wo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