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南怀瑾先生诞辰百年 纪念文章
谭继和:南怀瑾学术思想与巴蜀文化(九)

谭继和:南怀瑾学术思想与巴蜀文化(九)

作者: 传承网 | 来源:发表于2018-12-29 19:59 被阅读2次

编者

本文作者谭继和教授,1940年生,今重庆市开县人,1965年川大历史系徐中舒先生指导的先秦史专业副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编写组工作。现为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硏究员,博士后导师,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川大中华文化研究院咨询委员,天府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志审核委员会委员、成都市佛教协会顾问。四川省司马相如、扬雄、郭沫若等研究会和省武术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省大禹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省李冰、武则天、杜甫、杨升庵等研究中心顾问,省大禹研究会和省杜甫研究会顾问,省图书馆理事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顾问,中华口述史研究会副会长。巴蜀全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巴蜀文化通史主编。曾任五至八届省政协委员兼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省社科院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学术带头人,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津专家。主要著作有《刘沅十三经恒解笺解本》《巴蜀文化辨思集》《巴蜀文脉》等。

本文系作者为纪念南怀瑾先生诞辰百年而作,授权南怀瑾学术研究会、南怀瑾文教基金会发表,全文约两万四千字,分期连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南怀瑾学术思想

与巴蜀文化 (九)

文 \ 谭继和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以“独契心源”为宗旨,总冶儒释道各家之言

南师学问是博杂的,又是精纯的,故很难以一言概括其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话语体系。南师学问又是发展衍化、变动不居的,是开放而不封闭的体系,是有核心而无边际的体系,这又增加了我们学习和认知的难度。就他一生的思想和行止而论,他的因应历史变局的顺变解读和紧随时代趋向的随缘解读,又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能感受到他学术与时俱新的一面,又分明觉得他学术更有坚守传统、与时恒定的另一面,不深入研究,是难以把握的。他的一生有几个发展阶段,仅就学术(尊德性与道问学)生涯而论,初有幼学于斯的家乡江南温州阶段,继有成学于斯的第二故乡四川阶段,再继有中国海峡两岸台湾阶段,还有改革开放后中国海峡两岸大陆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他的坚守文化传统的初心始终又同他与时偕行的轨迹结合在一起,不通读全人全书是难下断语的。何况他还有在祖国统一大业和维护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方面的重要贡献,更显得复杂,难于把握他的一生。我没有通读过他的全部著作,至今只是努力拜读了他的-些主要著述,我个人最契心的体悟和体验,就是南师所常讲的“心”字,也许是他学问最主要的核心。以“独契心源”为宗旨和皈依,熔冶儒释道百家之言为一炉,这就是南师学术和学问的根本。他常讲述:从心源自修是“自心”,从心源利他是“印心”。“自心”与“印心”的修习就是人的“良心”。人类良心从“人类心”发展到“宇宙心”,就是天地人合一的人与大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心。这也许能够概括南师一生学术的走向。

请先看一看南师挚友萧天石先生为南师《禅海蠡测》一书所写《剩语》对南师的评论:

他说南师是“冶儒释道各家之言,而综诸一贯,会归一旨,倘非能大海之纳百川者,曷克臻此?”学问家如果缺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概,又怎能成就人生的大学问?他又说:虽“融会众流,归趣大海”,但又有个众流必须定向的问题:“要皆言必有宗,指归至当”。也就是说,所言必有文脉所宗,指归必有心性至当,不是众溪乱流,心无所归。所归就归在“自心”二字上:“能彻悟自心是圣,自心是佛,则触著便了,更无余事。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岂可因门庭设施,而分宗分教,俨然门户峥嵘,自生差别哉!”显然,有分宗分教、分别门户之差别名利心生,则不能达到“自心是佛”“自心是圣”的觉悟了的“自心”纯净境界。他认为南师由于具有无差别的圣佛觉悟的“自心”,因而能“超情离见,迥出格量”。而炼出了超名缰、离利索的“情见”,就能形成圣佛境界的格调雅量,故南怀瑾能“得以博览法藏,独契心源”,能从众多法藏里,独拈出“心源”二字,就是“提持纲要,语不滞物”的根本,就是“返朴还淳,泥涂轩冕”的去心魔的方法或根本途径。只要抓住“心源”二字,即使信仰禅宗,深习深契,也不会堕入“以话头为实法”“以棒喝作家风”的文字禅邪风之中,而是“横说竖说,话语由自性心田中流出,绝非如优人俳语者可比。”所以从“心源”处习修心性,就是南师之学的本质。萧先生说《禅海蠡测》“是书虽累十余万言,要亦只道得一字”(以上见萧天石《禅海蠡测剩语》)这个字是什么?萧先生没有说,只说了“著不得”,这是禅语。从传统文化学的视野看,这个字就是“心”字。中华传统文化中,因孔孟的“心”字而发展起来的学问就是“心学”。“心学”成为显学,渊源于(唐)韩愈、李翱,至(宋)陆(明)王而标异于程朱的儒家道学,吸收禅宗而成“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的心学。到近代,心学从传统形态转化为现代形态,即成为“新心学”,也就是现代新儒家。总之,从第一代新儒家程朱道学,转化为第二代新儒家陆王心学,再转型为现代新儒家的新心学,这就是心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心学”是塑造心灵的学问,是培育滋润精神家园的学问。陆九渊批评“今之学者读书,只是解字,不求血脉”(《象山全集》卷三十五),他主张的这个血脉就是“心”的灵契:“心即是理”,都是就贴近精神家园,就文化为魂而立论的。南师在多种场合阐述“心学”的渊源和根本精神,他是服膺心学历史传统的,服膺于其师袁焕仙先生“契入心要”的。他本人更认为“佛法之言心言性”就是“本体论”。禅法就是“世出、世间,一切事物之理,统摄于一心”,是“宗门心法之要。”(《禅海蠡测·心理与生理》)他从“心法”、“心宗”和“心髓之学”三个层面分析禅宗:

如,南师评《正法眼藏》:“乃称佛之正法,只有此心法为正”,“此为无上第一正统,别于遗蕴。”,这是说“心法”为正。

南师分析从达摩以来“传吾佛心宗”,从二祖神光开始,以《楞伽经》开启“印心”传统,六祖惠能改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以印心。这个“印心”传统正是对“自心”传统的补充,前者是利人,后者是自修。这个“世出、世间”的心宗传统,“简捷提示,契理契机,深合中国民族文化特性”(12页),故它能浸染于儒家“高人处士”和道家神仙们,形成相同志趣的不慕虚荣、轻生死、重去就的清风亮节,成为“民族血统中的中国文化气节”,“世出、世间的典范”(《禅话》),以上是论心宗。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谭继和:南怀瑾学术思想与巴蜀文化(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wp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