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教授在《解读语文》中说:“文本阅读占据语文课堂的绝大部分课时,然而阅读的低效和无效,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进。危害之烈,耗时之久,一代又一代青春投入之大,收效之微,不能不令人哀叹。
普遍存在的现实是,学生对课文感到‘一望而知’,教师在已知的话语上纠缠不休,甚至人为制造混乱,教者殚精竭虑,学者费神无补。‘积弊之深,百年未变’可以说,学生的问题就是教师的问题。”
教师的问题就是文本解读的问题。
一篇阅读教学材料,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解读包括内容层面的理解和言语形式层面的分析。而大部分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往往拘泥于文本内容的解读。
当然,文本内容的解读的确很重要,文本内容的解读也常常体现着解读者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师解读文本,必须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见识,必须遵循文本阅读的基本规律。
文本解读具有不同的维度,解读维度越多,教师的阅读能力越强。比如,有的教师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能一下子读到所写对象“花”,能理解“花”的特点,以及作者对“花”所包含的情感。有的老师除此之外,还能读到“花”所表现的一个世界,以及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还有的老师,除前面解读之外,还能强调读者的在场与参与,“花”,不仅是作者眼中的花,也是读者眼中的花,世界,不仅是作者眼中的世界,还是读者眼中的世界。维度越高,文本内容价值越丰富,维度越高,也越能跳出学生“一望而知”的窠臼。
很多教师认为文本解读就是内容层面的解读,常常忽视言语形式层面的分析。而文本的构成组件是言语,言语的组合形成了文本。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毛与皮相互依存的关系。
文章是语言的工具效力与作者人文诉求的统一体,面对以课文为凭借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不应该只顾及语言承载的对象而忽略语言本身。
精彩的文本解读,犹如庖丁解牛。教师是庖丁,文本为牛。就读就是教师手中的一把刀。一名教师只有把自己锻炼成庖丁,才能运用解读这把刀对文本就是入木三分的解读:从一个标点中,能发掘出作者潜在的情感,通过一个字词,能揭开文本的密码,由一声长叹,能看出作者悲欣交加的心绪,由一次呆呆的站立,能窥视人物心潮的翻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