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316750/490d7fe5157a0e85.jpg)
1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说道,大人要引导孩子去辨认情绪,认识“坚持”、“耐心”之类的词汇,并在孩子心中强化它们,使孩子爱上它们,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于是,我也想试验下。
闺女要出去玩,我在打扫卫生,她就着急。我赶紧安抚她:宝宝,你知道吗?你等妈妈打扫完了咱们就能出去玩,宝宝等待的时间就叫有耐心,你拿出点耐心好吗?
她似懂非懂地萌萌腔说道:可是,我没有买耐心啊?妈妈,哪里能买到耐心?
我石化了。
2
老公有天发给我一张他朋友圈里的截图,图里是一个爸爸亲密地搂着女儿在沙发一头看电视,远远的另一头是孤零零一个人待着的儿子,配文:父爱是分性别的。下面很多人点赞。
这简直就是他的写照。
把女儿简直宠上天了。平日里那么爱发脾气的一个人,在女儿面前从没大声嚷嚷过,前一声还在冲我们吼,转头对闺女就是一脸堆笑柔声细语。
更过分的是,还喜欢给闺女买衣服,而且超级好看!还给闺女梳小辫,比我扎的都好!
我和儿子都常常看不下去,但慑于他在家里的“霸主”地位,和闺女的着实可爱,也就不跟他计较。
所以,闺女是在全家人的宠爱中成长起来的。
看到两只鸭子,会说:鸭妈妈和鸭宝宝。
看到两只蜻蜓,会说:蜻蜓哥哥和蜻蜓妹妹。
在小马桶里拉了两条屎,兴冲冲地喊:妈妈,快看,我拉了个屎爸爸和一个屎宝宝!
我不知道该如何描述我得意的心情,只能仰天长啸哈哈大笑。
3
孩子是大人的复印件,一点没错。
闺女平时有点磕磕碰碰,不管轻重,我都会去非常关心地表达我的关注:哪里碰到了?疼吗?唉哟,心疼死妈妈了,快吹吹!
一般这几句话说完,基本上就没事了。
孩子需要的其实是一个关注,如果她能得到关心,她内心就满足了,也就有勇气去战胜身体上的小疼痛,也会在摔倒时勇敢地自己爬起来。
有时她碰到了,还没等我开口,自己就先一副特别心疼自己的表情,学着我的腔调说:哎呦,心疼死妈妈了,怎么办呀?
我会赶紧说:快,妈妈吹吹!
然后母女情深,开开心心。
家里不管是谁,只要一有点小伤,她都会非常有爱地表现出来同情和关注,并且用她柔软的小指头摸摸,会帮你吹吹,特别的贴心。
大人对待她的方式,就是她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4
前些日子给她买一套《马克,你好棒》的书,她超级喜欢。
最喜欢的情节是:
啪!马克从桌子上掉下来了!
糟糕!小熊掉进便盆里了!
啪!丽萨打了马克一下!啪!马克又打了丽萨一下!
每次读到这些句子她都嘎嘎大笑,不能自已,不禁让我怀疑:难道看到别人倒霉就开心是人的天性?
想起我小时候姐姐骑车带着我,我们俩翻到臭水沟里,她摔的比我要严重,明明都很疼,可我看她的样子还是忍不住好想笑。
还是遗传?
她还学会了书里的一个词:讨厌!
玩小弹球弹到自己脸上了,嫌弃地说:真讨厌!
—这小部分应该叫:论读书的副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