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专访艺术家』栏目,倾听艺术灵魂的声音。艺术没有金字塔,每一个心怀艺术梦想的人都值得被期待、每一个行走在艺术旅途上的人都应该被尊重。我们是艺+,永远在发掘艺术的路上。
△
艺术家近照
☀
丁小真本名丁蓓莉,生于上海。199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0年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毕业并留校,目前是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中国书画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书画院画师。2004年,丁小真凭水墨画《在另一个季节》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成为上海画史上这一中国美术界最高奖项获奖者中最年轻的画家。
△艺术家分享会现场
△艺术家展览现场
△艺术家布展现场
艺术家在我的主观印象里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纤细、敏感、神经质这些词是描述艺术家群体极其频繁用到的。在私人关系的建立中,我相信有一定数量的人在生活中碰到拥有这些特质的群体都会感到令人头疼。原因也很简单,在日常生活中他人常常无法体谅他们的不拘小节、没有时间观念、完美主义和被模糊掉的其他生活技能。前段时间上映的《至暗时刻》,让我想到英国的国父丘吉尔除了抽雪茄之外,其他所有的生活细节都是别人帮忙完成的,包括穿衣服也是。所以我想,这是拥有某项才能的人的通病,因为他们的才华横溢所以日常生活的方式、思考的习惯、行为的节奏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如果早几年我以艺术家群体作为评述对象的话,文章可能到这里就结束了。很幸运,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开始广泛的与艺术从业者交流接触,上面提到了这些形容都太片面且粗浅,用来形容他们太单薄了。真实的艺术家们远比这些拙钝的词汇来的丰满和充沛。
△丁小真作品 豆花
△丁小真作品 睡着的房子-1
如果说艺术家是特立独行,那么女性艺术家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可以直接和情绪化画上等号了。也确实有些的女性艺术家的创作题材、作品媒介和主旨精神的选择都受到了自身细腻和丰富情感的影响,使作品带有了浓烈的性别印记。然而丁小真却不一样。她的作品中充斥着智者的冷静和仁者的关怀。第一次关注到她的作品是在她《渺》的个展上,展览上展出了她近几年重要的两个作品系列《看山》和《航》。作品在画廊里前后展出了三个月,我去过无数次,素净的白墙和深远静谧的作品抹平了我嘈杂的心。
△丁小真作品 看山-2
△丁小真作品 航-1
△丁小真作品 观无常
丁小真出生于70年代的上海,在美术学院的摇篮中,从祖国的花朵成长为重要的女性艺术家。她的父亲早年在上海美术设计中心工作,常常往家带回《Vogue》杂志,这想必是在丁小真通往艺术之路上埋下的最早一颗种子。之后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的系统学习让她锤炼了扎实的绘画基础,当自己的艺术思考变得严肃和深刻时,还在校园的丁小真正好赶上了85美术新潮的尾巴,李小山一篇开山旷世的《当代中国画之我见》将中国画已死的声音牢牢地扎根在丁小真的艺术创作观念里。研究生毕业后,她留任于上海大学中国画系,自那时起她便从未停止对水墨创作的探索。不同于一般女性艺术家的个人情绪化特点,她的艺术作品超越了性别视角的限制。在她的创作早期作品-工笔植物花卉系列还是体现了对物象自然形象的关注,这个系列的创作从9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2003年和2004年左右,在此阶段所尝试的染色手法,创造画面的朦胧雾感,对她后期风格的形成有关键的影响。
△丁小真作品 不是旧时行履处
△丁小真作品 看山-26
△丁小真作品 深水-1
丁小真的艺术所彰显出来的精神气质显然与在上海生活的大大小小点点滴滴有深刻关系,从2003年起她转移注意力,开始关注城市的建筑风景,用工笔画的形式来描绘建筑几何的轮廓线,即使是生硬的工业题材她也可以表现的很静谧。她用水墨语言展现的城市空间作品《另一块天空》成为了2004年的全国美展获奖作品,画面中交错纷繁的线条却奇妙的展现出稳健的秩序与节奏感。颜色渲染在宣纸上,层次清晰而又色彩明润,画面高雅而素净。作为70后水墨艺术家中非常突出的一位,艺术评论家对她也是长期重点关注着的。著名的策展人、古根海姆美术馆的亚洲顾问沈揆一他在2017年策划了一个大型展览,《无垠--行进中的水墨运动》,邀请了37位重量级的艺术家,包括了刘国松、徐冰、谷文达等艺术大家,丁小真也是受邀参加的艺术家之一,因为她在作品中呈现出的独特艺术个性。
△丁小真作品 林-10
△丁小真作品 看山-7
值得一提的是,2006开始她逐渐将影像水墨的观念引入自己的绘画语言中。这种选择也并非丁小真刻意而为,准确的说她拒绝任何刻意的成分出现在画面里。就像她的作品中从未出现过人物,只有风景。原因也很简单,一切因缘。这一刻所想描绘的画面就只是空濛的山水和林木,画面就自然成了这些。她将相机的镜头作为她的取景器,从拍摄下的图片里选择自己想要的画面。印象很深的是她的一幅叫做《深水》的作品,也是她最早开始尝试讨论摄影和水墨关系时创作的一幅。画面里的元素极少,只有等分的水和空以及一叶扁舟摇弋在不经意处。陡然一看,入眼的是一片空濛萧瑟,退远细观,毛笔在熟宣上晕涂开的淡谧墨色造成了极为舒适的洗刷般的视觉质感。静泊在水面上的小舟,床头朝前,似是驶向空渺的远处。也许是丁小真内心的沉静渲染到画中,这幅寥寥数笔的画没有让我感到一丝的枯朽无望,而是充满内力。虽然漂泊在湖海中,确未迷失方向,笃定沉着,豁达通透。
△丁小真作品 深水-2
丁小真在她的个展接受采访时曾说,很多人看她的画会说得到了慰藉。就像中医里讲的“养”,是一种安静的状态,一种向内的气息,我觉的这个养字用实在准确。很多观众看到这幅作品后会不自觉的联想到杉本博司的作品《海景》系列,他的作品中也同样只有纯粹的形态,海平面、天际线。很多人也在探讨他的摄影作品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其实杉本博司本身吸收了很多宋画的观念。他曾在采访时说过“中国宋代的水墨画让我领悟到黑白色所蕴含的无限可能”。
△杉本博司摄影作品 海景
在1997年维也纳举办的《欲望与虚空:当代日本摄影》展览时引用了中国禅宗来借喻他的《海景》作品,“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丁小真的作品中也同样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养,“自然山水,道之载体”。特别是近几年她正式的皈依佛门之后,她作品也更加自然的将信仰和绘画融合,用她的话说“绘画转为道用”。我相信是这些综合的因素构成了丁小真水墨语言的完整面貌,亲近佛学,以山水为师,以古人为师,却又打破了中国画的图式,消解了传统中国画注重皴法和临摹的范式,融入新的媒材,拓展水墨的边界,形成了独到的现代化水墨表达方式。
△丁小真作品 看山-32
△丁小真作品 早春
△丁小真作品 离涛-2
△丁小真作品 珞珈山
△ 丁小真作品 放生桥
艺+专访的对象既有传统的老一辈,也有当代的年轻人,传承与新锐交织、沧桑与活力碰撞、民族与世界融合,所有外在的光怪陆离之下,唯有对艺术的挚爱与虔诚永恒不变。每一次专访都是对艺术真我的求索,大道无涯,吾道不孤。
欢迎来到艺+,期待你分享的艺术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