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儿时泡饭香

作者: 笔趣横生 | 来源:发表于2023-07-03 15:37 被阅读0次

    在我的记忆里,南方人喜欢吃泡饭。从最简单的开水泡饭,到菜泡饭,再到高级的龙虾泡饭。

    小时候,记得读小学二年级的那年,国家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许多省份粮食减产50%。为此,实行粮食配给制。以家庭为单位,以人口为基数,按年龄,分性别,发放粮票,每人定量供应。

    为了均匀口粮,使过年,过节时,家里用粮充裕一点,那时几乎每个家庭都兴起了早晚吃泡饭,中午吃干饭的规矩。

    泡饭是用籼米烧的。籼米的特点就是会膨胀,(也叫出数)通常一碗干饭烧成泡饭,可以盛两碗。

    这样,全家七口一餐三碗干饭就可以解决了。

    每天早上,父亲会起得很早,用一口大锅,为家人烧制泡饭。母亲就会拿两块腐乳(小方)放在碟子里,倒一点红红的豆腐汁,正好淹没腐乳,滴两滴麻油,就是全家的下饭菜了。

    洗漱完毕,泡饭早已放在桌上,拿起碗筷,夹一小筷腐乳,放在碗里,顿时一团红色的,呈丝状的,兜圆圈似的在泡饭碗里漾开来,用筷子搅拌一下,咸鲜的味道匍匐起,升腾着。此时,拿起筷子,汤水清澈,米粒完整的一碗泡饭,一呼噜全部送下肚里,背起书包上学去了。

    籼米泡饭容易膨胀,但没有粘性,肚子很快就会饿了。

    特别是这一天有体育课,下课后同学们都会感觉浑身没有力气,总是硬撑着把上午的课上完,一溜烟跑回家吃午饭。

    记得当时正在读大学的哥哥,每周六晚上回来,周一早上骑车去远在郊区的学校上课,总是抱怨家里的泡饭使他还在路上肚子里就开始唱“空城计”了。那天回来还打趣地编了一首打油诗,领着我们弟妹几个念着:“洪湖水,浪打浪,端起碗,左右晃,米三、两(粒),下肚慌,一上午,心里荡”。我们几个弟妹也跟着念。

    父亲听见,不免心疼地苦笑着,两手对搓着,吩咐母亲今后只要是大哥回家的日子,盛饭,第一碗是老大的,可以多捞点米粒,毕竟是我家兄妹中第一个大学生啊!

    以后,每周我们还有两次吃油条的机会,那就是大哥回家的周日,和周一的早上。

    到了那一天,母亲就会拿出8分钱给小哥哥,让他出去买来两根油条。不一会儿,小哥就会脚底抹油般地拿着两根穿在筷子里的油条,咚咚咚地上楼了。母亲早已准备好一个白磁盘,里面倒了酱油,随即把油条撕成四小根,其中一根给大哥,因为大哥上学路远,消耗大。其余三根用剪子剪成很短的一节节,倒进酱油盘里,就是我们一家的过饭菜 。

    每次,父母都是等着我们吃完,盘子里只剩酱油了,只见他们分别倒一点酱油在泡饭碗里,其实就是米汤(米饭都捞给我们了)三下两口就完成了早餐,急匆匆地上班去了。

    有时,有当天吃剩下的蔬菜,父亲不舍得丢弃,放在第二天早晨的泡饭里,烧好后就是“菜泡饭”。

    父亲把它们热开后,等凉透,放一盆凉水,将剩菜碗放在盆里,盖上盖子浸泡着,防止变质。(那时没有冰箱)第二天用以烧菜泡饭。

    吃菜泡饭那天,因为有滋味,就省了下饭菜。端着碗,感觉泡饭也不再那么稀薄了,里面有菜帮子,有时还会飘着一,两根肉丝,大家吃得更香了。

    酱油黄豆也是吃泡饭的下饭菜。记得亲戚从东北带来很大的黄豆。母亲就将黄豆浸过夜,放点酱油和糖精片,(白糖凭票供应)母亲舍不得放。烧出来的酱油豆一粒粒油光闪亮,放一颗嘴里,糯是糯来,香又香。一口泡饭,几粒黄豆,一下子就吃完了。有酱黄豆做过饭菜的那一顿,不会担心很饿,因为母亲说过,黄豆也是粮食,顶饱的。

    最是记忆清晰的是那年暑假的早上,母亲急急忙忙拎着包回家了。那时我们几个才刚刚起床。

    她把我们叫到一起,说接到一个外事任务:母亲是中学教师,她的学校要接待一个暑期来中国访问的非洲学生团体。其中有五个学生因为要参观附近工厂的流水线,所以对方要求就近访问一个学生家庭,并与这个家庭的孩子们共进早餐。

    学校领导告诉妈妈,平时该吃啥就吃啥,不必刻意,礼数到了就行。就是下饭菜可以丰富一点。那时经费紧张,给了母亲5元补贴。让她回家安排一下。

    时间很紧,就两天以后。在母亲的安排下,哥哥领着我们大扫除,收拾衣柜,擦窗,拖地。

    当地居委会干部知道我家有外事接待任务,还特意派人送来了两幅鲜艳的国画和一副对联,帮助张贴在大门上和卧室里。

    邻居也送来了接待用的凳子。

    那天,全家都起的很早。

    父亲烧了一锅大米泡饭,小哥买来了5根油条,母亲端上了一盘咸鸭蛋,(每个鸭蛋一切四份),一大盆酱油黄豆,另加一碗母亲早起烧好的咸菜炒毛豆和一盘油氽花生米。

    父亲也把养得最好的茉莉花和蟹爪兰从阳台摆放进了餐厅,并用纱布为它们仔细作了清洁。

    我们在家的四个兄妹,齐刷刷地穿上了平时不舍得穿的白衬衫,带上了红领巾,整齐地排列在大门口迎接非洲同学的到来。

    八点一到,客人们准时来到了我家。加上领队,翻译和拍照老师,一共八位客人。

    为此,母亲安排了小哥和我,座上了餐桌。

    大家边吃边聊,看见同学们吃得尽兴,我和小哥就使劲为左右同学们夹菜,他们兴奋地翘着大拇指说:中国,上海的油条真好吃,咸蛋冒油,黄豆甜口,咸菜很鲜,太入味了!

    由于时间紧迫,半个小时,他们就要启程奔赴下一站了。在母亲与摄影老师的协商下,我们九个素昧平生的中非同学照了一张集体照,留下了难忘的纪念。

    整场接待顺利而热烈,热情而不失礼貌,氛围朴素而喜庆,邻里一家,互帮互阻,给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时,物质匮乏,但精神上却是很有盼头的,周围邻里也是一片祥和:没有听见哪家为了吃饭多少打起来;也没有人整天怨气很大骂骂咧咧的,都是相互谦让着,克服着,努力学习,工作着。每个家庭都会让粮食向着出力大一点的,正值青壮年的家人倾斜。

    孩子们听老师和家长的,家长听单位领导的,居民听从居委会的。一级抓一级,感觉世界就该这么有序,这么运转。

    正是有了互相帮助,心往一处想,齐心分担国家的困难,盼望家国一天天好起来的信念,才齐心扛过了那段困难时期。

    现在想来,就是先有国,才有家的“家国情怀”吧。只要国家富强了,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我们也是在大人的倍加呵护下,忘记了肚子经常会饿的困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和课余活动上去了。

    吃泡饭的日子还在延续。但过泡饭的小菜越来越多,随着自然灾害慢慢过去,粮食供应放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一点点提高,螺丝菜,脆瓜等各种酱菜,黄泥螺,海蜇头,醉蟹,糟货都慢慢登上餐桌,最考究的还有澳洲龙虾烧的泡饭。成为泡饭中的米其林等级的佳肴。

    但是,最是难忘的还是儿时的泡饭最香。虽然会“浪打浪”,会饿肚子,会没有下饭菜,但它会使你回味到一股浓烈的感情和特殊的香气:社区一家的亲情,父母爱子的暖情,兄妹成长的友情,接待外籍同学的爱国情和儿时的思乡情。

    这些情感浸润在泡饭中,回忆起来,就是泡饭最特别而难以忘怀的味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最忆儿时泡饭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oq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