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千钻公会巢湖文海晓书馆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重要——舒生读《论语》之六十七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重要——舒生读《论语》之六十七

作者: 舒文shuwen | 来源:发表于2020-06-25 06:56 被阅读0次

  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人自己的北斗终于完成了三代系统,实现了全球定位。这时让人想起了一个“扫地僧”李小文院士,中科院遥感所原所长,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是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成名作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很多人是通过一只布鞋认识他的。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李小文被推到聚光灯下。“布鞋院士”、“扫地僧”的称呼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每天一斤二锅头,120万的奖金捐出来设了个基金。一直自称“自己从来没用功念过书,从来没努力争取过什么,从来没有过多高的觉悟和志向……”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一个士人,如果立志于求道,又以没有好衣服穿、没有好饭菜为耻,那么就不足以与他谈论大道了。夫子的语言一如既往的简单和朴实,但掩卷深思,却惊心动魄。士人在那个时代也就是想成为君子的读书人,代表先进文化的知识分子。而“志于道”就是把追求“道”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夫子看来,如果把求道最为自己的追求,又把物质和名利看得很重,那这样的人就不是真正的求道之人。

程子说: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比如,一个人立志于学习传统文化、读《论语》,就想:我学了这些,什么时候能发财呢?他的心思在于“发财”,看到不读《论语》的人每天香车美女、呼朋唤友,再看看自己的粗茶淡饭觉得低人一等、心生羞愧,就会怀疑自己的志向和追求,这样的人当然不是真正学道之人。换而言之,只有超越物质,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孔子推崇的颜回之乐,与这句形成鲜明对比。真正的知识分子该攀比的是内心对道的追求,而与外在的物质和名利无关。相较而言,攀比物质显得那么粗鄙。李泽厚说,知识分子应有主客观两个解释:客观解释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而主观解释则是负有“宗教性道德”使命感的知识者。但有的读书人、知识分子,一辈子自言求道,却始终在和别人比待遇、比名利,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的甚至为了那仨瓜俩枣不惜胡搅蛮缠,或是铤而走险,实让读书人汗颜。

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的精神脊梁,确实应该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但自从科举制讲四书五经定为考试内容,普天之下的读书人也就应了宋真宗赵恒的话了: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那些出离了功利、纯粹为了求道的读书人越来越少了。

如此便形成了一个可怕的悖论,想当官就要参加科举考试,要参加考试就要读四书五经,而四书五经的内容却是教人求道,求道就不能囿于功名利禄。在这样的扭曲之中,很多读书人不得不为了求功名而读书,变成了口是心非的“两面人”,知与行变成了两回事。满朝文武都是仁义道德,却看不到真正的仁义道德。直到明代,王阳明大声疾呼要“知行合一”,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但世人却把他的学说变成了成功之道,实在玷污了阳明先生的初心。

大而化之关乎文化,下而言之关乎人生。“人守欲望支配,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如果只在欲望层面上找幸福,恐怕永远找不到幸福。只有超越物质、超越欲望,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宿。用周国平的话说,物质的欲望是基于匮乏,而精神的欲望是基于丰富,精神的丰富会激起更大的使命和动力,带来更加强烈的愿望,形成快乐递进的良性循环。爱书之人都有此体会,绝不会因为想看一本书看完就无聊了,相反看完了会发现新的天地,在心生喜悦的同时渴望更深的精进,求道也该如此。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说:人生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即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人生大都是选择题,偶尔是填空题,不行还可以做判断题,只有很少的人在做论述题。每一次选择和判断就构成了人生的走向,而选择的背后是使命的认识,只有使命明确而坚定的人才走的从容、走得稳健。考试的时候最怕论述题,但人生中能做论述题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人生有鲜明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你现在过的日子里都藏着曾经的自己,想三想四容易不三不四。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慌张”。放眼望去,周围的很多人都在为生计而奔忙,在他们看来人生总归是一个奔着名与利的道路,而很多现实的问题,也确实在名利中能找到解决的方案。但一定要记得“人忙心不盲”,记得其实有些事不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在一身名缰利锁的时候,要回到自己的初心,轻轻问自己一句:这些真的是自己需要的吗?

如果不是请放下,如果是请执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重要——舒生读《论语》之六十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wj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