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
互联网大佬有着不少跨界高手,如丁磊养猪、马云打太极等,这都是才华惹的祸,所谓“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咱也想凑凑热闹,但是俺对猪并没有热情,而武功也一窍不通,聊点什么呢?现在产业互联网嘘头正热,俺也就聊聊那一块地皮的事。
与地产互联网有个约会?不好意思,真实情况是单相思,而原题是“初识地产互联网”。
持续的政策调控
政策年年控、房价年年涨,房价的增长趋势自我喝奶时期看到如今成家抱娃,以至于我都产生政策越调越涨的错觉,甚至还坚信房价只涨不跌。其实调控的真正用意是防止房价大涨或大跌,所以政策总是不断的在刺激与收紧之间轮回。如今大众的异样心态是“早买就是赚”、“房价只涨不跌”、“工资赶不上房价增长”,这些心声也导致调控越来越难并恶性循环,当然也和地方的积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个与本文主题关联不大暂不深入探讨。
中国房地产不断扩大,调控的影响力却逐渐减弱,因此调控周期不断缩短。继2018年底松绑房地产调控政策后,房价有所上涨,于是今年初4月份,近10个城市房地产调控再升级,如北京国管公积金对二套房“认房又认贷”、长沙停止执行对二套房的契税优惠政策、西安将暂停外地购房公积金提取、深圳开展“楼霸”专项整治活动,打击房地产市场涉黑涉恶涉乱行为。曾在好奇心日报看过一报道,文中表示2018 年全年地产调控政策一共出台 450 条,最短的一个地产政策持续了 4 小时,默默数了下,比我写这篇文章的时间还短。
房产+互联网的形态
根据过往一些说辞,地产行业在2014年左右由“黄金时代”转入“白银时代”。所谓黄金时代是指经济处于高速增长,规模型房企和中小房企只要拿地便能挣钱,而白银时代机会不再,规模房企在早期确定了市场其优势最终显露,而中小房企却渐渐失去了资源的支持开始进入寒冬。
进入白银时代,市场经济环境高度不确定,没有转型或探索新商业模式的房地产公司将面临生存艰难,那几年也是“房产+互联网+o2o”创新项目火爆元年。
「YOU+青年国际社区」,通过互联网思维共享区域空间、构建精细群体,从而构建创业社区平台。
「elab平台」,从消费者到企业,先去开发客户需求,匹配客户需求完成产品定制,再开发商共同完成建造的可定制生活平台。
「途家」,通过整合闲置资源,将空置房共享用于构建互联网度假租赁。
「全经联」,并不提供办公用的空间,提供了更宝贵的资源在创业项目对接用户、对接上下游产业链上的支持,即“资本+平台+智库”的模式。
「无忧我房」,通过众筹平台在项目启动前先找到客户,再通过早期客户解决融资、规划设计和销售的问题。
「乐生活」,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增值服务本身,建立了“互联网+增值服务+物业”的全新模式。
以上项目在2015年前后爆发,通过对建房设计、规划社区、房产后服务等节点进行微创新,代表互联网与商业应用结合,意味着真正对整个地产产生影响的时代开启。尽管早期试探性项目较多,现已积累大量数据与经验,再一次爆发探索会出现在寒冬过后。产业互联网基于互联网思维重构产业的各个环节,其核心是节点效率的提升。
营销是房产资本回笼的重要过程,也是与用户互动最强烈的一个环节,互联网对其影响也尤为之大。通过钱从哪里来可总结分为三类变现模式。
一是承包佣金,以外包服务方式承接开发商帮助卖房子,获取服务费用。
二是广告承接,以流量换取广告方式赚取B端商业家广告费用,并不切入交易量。
三是经纪人平台,深入交易流程,通过促成交易赚取收入。
又到了胡思乱想的激动时刻
今年年初,许多中介公司要么倒闭、被并购、要么裁员节流或提高佣金利率,随着倒闭潮的到来中介公司迎来了行业寒冬。而大平台资金储备充足过个冬天不成问题,对于中小中介也已形成“成本效应”与“网络效应”护城河,真正陷入危机的是中小企业。
面对寒冬,中小中介该如何生存?
中小中介其优势在于地域长尾分布与较低的佣金策略,但其经营模式单一,在政策与行情频繁波动的特殊时期里,同时不断被规模房企吞噬业务,资金储备不充足,其自我生长能力显得尤为不足。
地产中介属于交易高额但低频的交易行业,互联网常规的用户于和思维流量很难在这个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线上流程并无法完整代替线下,平台同质化严重,中小中介在互联网转化过程中很难真正受益。
利用好分布散漫的特点,将营销中介转化为服务中间商。联合物业平台、社区平台、房产平台将中小中介打造成服务链中心点,提供房产后市场相关委托服务,这样即可将低频变为高频又可提用户高流量、降低信任成本,同时多元化业务也有助于降低运营风险。但关键在于房产后服务市场究竟有没有中介商可插足的一角?
由于篇幅关系,下期再进一步了解,完成自我解答,未完待续。
『小龙·互联网认知·007er』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