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圣治章:“父子之道, 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父子之道,天性也”:父母慈爱子女,子女孝顺父母,是出自人类天生自然的本性。
唐玄宗注解:“父子之道,天性之常”常道就是永恒不变。“加以尊严,又有君臣之义”。”外加上父亲要教导孩子尊严和道义,因此父子间除了父子有亲,又包含着尊严和道义,又有君臣之义。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续是继续,延续。玄宗注解得很简单:“父母生子,传体相续。”就是父母传一个身体给你,你能够延续下去。上以承祖考,下以传子孙,人伦之道,家族的绵延,莫大于此。
讲到这里会想到孟子的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很多人完全无法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这句话是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娶妻应该必须禀告父母。可是“舜之不告而娶,因为禀告了父母就娶不到妻得不到子了,就断绝了后代的奉祀。因此这句话是孟子为舜不告而娶做解释。
至于不孝有三具体是哪三种, 孟子没说,但《离娄章》说的却是:不孝者有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博弈好饮酒,酗酒聚赌,不顾父母之养,这是第二种;好货财,私妻子,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顾父母之养,这是第三种;从耳目之欲,放纵情色享乐,以为父母戮,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好勇斗狠,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
这里面不孝并没有提到无后。因此,近现代有人根据上下文,将“无后”理解为舜不告而娶,是没有尽后代禀告父母的责任。但东汉的经学家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不孝者三者,“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有明确说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这里到是提到“绝先祖祀”四个字,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娶无子是很大的不孝。因为早在西周,汉族人民就确立了以崇敬天道,祭祀祖先为核心的信仰,在传统汉族人看来,人的生命是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的,血脉代代相连,通过后代对祖先的祭祀,祖先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一代代祖先的牌位存在于宗祠之中,香火不灭,这就是汉族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
因此,若从那一代孩子断绝了对祖先的祭祀是很严重的。电影《寻梦环游记》说墨西哥人也认为人的死亡三次一次是肉体,第二次是他的葬礼,社会上的他死了,而第三才是真正的死亡,就是一旦世间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亲人也离世,那么逝者便会在亡灵世界里消失。这是永远死了。
在传统汉族人看来,无人祭祀的人死后会成为孤魂野鬼,在地下也不得安宁,处境是非常悲惨的。因此,绝先祖祀就是很大的不孝。你的祖宗家族从你手上全断绝祭祀了,父祖先人都无人祭祀了,这是大不孝。这是“无后为大”的缘由。
我们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变淡薄了,都是一家三口关门过自己的日子,能照顾父母好像都不错,都活自己,很少有人想到祖先了。
就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也讲究“兴灭国,继绝世”。过去历史上的这些诸侯之国,当其中一个国家快要灭亡了,乃至已经灭亡绝后了,其他的国还要找到这国家的后人,扶助他起来复国。
这个国家即使已经绝了后人,也要想办法把这个国家远支的宗亲找出来,封一个地方,表示这个国家后代仍在,可以祭祀先祖。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国际政治的精神。
周武王伐纣,他虽然灭了商,但还会把殷商的后代封到宋国,让他们保留祭祀祖先。甚至在民间,如果人实在没有儿女,中国人也讲究有“过继”一个,这也是“继绝世”、就是为避免“绝先祖祀”,避免自己的祖先无人祭祀。
因此,祭祀祖先就是我们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精神。在这个背景下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续莫大焉”。我的老师在谈到 “续莫大焉”时指出“续”,不仅仅指传宗接代。
更重要的是子女要把人的内涵接续下去,把天地之性人为贵的那个人性延续下去,身体的传续只是一个载体,相续是借这个身体行天地之德,行圣人之道,把祖先的德行传递下去,这叫“续莫大焉”。
梦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