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22-11-04 22:29 发表于四川
果实成熟,从树上掉落,和树便没有任何关系,人人都可以享受果实的美味,而无需在意它是从哪棵树上落下来的。
——题记
“置身于我曾最为心驰神往的环境之中,我却得不到一点纯粹的享受”,当我在同事桌上无意看见《忏悔录》这本书时,突然被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地戳中,似乎终于找到了一句能够恰如其分说出自己最近模糊心声的话,不由得有了一丝丝的释怀,是呀,人有千般相,可某些时候,又出乎意料地一致,不然又如何有那么多语言,那么多表达方式流行于世,如果没有共情的话?
最近的状态多是,望着眼前的各种景,设身处地于各种立场中,却不知一时如何反应。人在环境中活动,思维却又抽离出来,远离一切。回到当下,多是时不时地叹气,偶尔像个幽灵一样在学校游动,目光茫然地穿梭于学生各种问候中,布置的各种可有可无的任务中,老师喜怒无常的面孔中,耳朵充斥着各种声音,心想着十万个为什么,却又说不出具体的问题,无法给出任何答案。
和学校似乎有着很深的缘分,毕竟曾经总喜欢看各种关于学校的电影电视剧,大部分能够记着的梦都在学校的场景中,有时是懵懂无知充满新奇的学生,有时是对着学生或歇斯底里,或充满喜悦柔情的老师,尽管这次看似偶然来到这所学校,却总也觉得它于我而言应该是意味深长的经历,而我却总想逃离。
变化发生总在不经意之间,除了不停地反应,却没有了思考的余地,我像是机器不停地咔嚓咔嚓,却失去了慢下来的能力,我跟不上节奏,我也停不下来。
三天的运动会仿佛是我的可趁之机,缓解一下恶感风寒带来的声音嘶哑、呼吸不畅,缩进无人看见的角落喘一口气,可当我置身于环境中,我的大脑被所有记录下来的图片、声音占满,思考只会让我越来越乱,唯一能做的似乎又是放下大脑、一脸茫然。
但我又说不出我一定要走的原因,当然我随时可以走,金钱绝不是我留下来的理由,因为我似乎总觉得这本就是我的选择,是我曾经无意间许下的意愿,好像我必须要留下来一探究竟。
我多次回想到曾经的支教学校,当时走得虽然潇洒,过后似乎有些心不甘情不愿,回到家一直就想,为什么就一走了之?我做错了什么?假如和学校商量,我不教主科,让我带全校的副科课,既不打乱学校按部就班的教学节奏,又解放自己本就不够用的大脑,还能够争取更多时间和学生在一起,打开他们的心扉,探索更多可能性,继续那来之不易的友谊,即便微薄工资,甚至没有工资,那又如何?那隐性的价值又如何估量?
自从大学毕业后,似乎就没有刻意地找过工作,每一份到手的工作表面上看都是那么不经意的选择,我好像也懒于寻找,只是坐等,这份工作看似偶然,可自入校以来很多不经意的安排又让我觉得是冥冥中的必然,似乎有太多让我惊异的地方,我走的好像一直都是自己所选择的路,只是现在的我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能够看见前前后后的一些似有似无的联系了。
原本只是缺数学老师,因为专业对口,学校英语薄弱,名正言顺成了英语老师,又因为三年级老师休产假,带了三年级语文课。五年级的英语似乎开始找到了些眉目,也与学生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又因为新来的老师而转手相让,别人说我算是丢了一块大石头,而我却说不上来是高兴还是怅然。两个月后,世界又变换了另一种模样,二年级四个班的英语,三年级的道德与法治,美术,五年级的音乐,我仿佛又成了多面手一般的存在,走在学校,也能试图体会一下如明星一样小心翼翼、光鲜夺目、一呼百应的状态。
就在我囿于能力局限时而毫无头绪时,心里突然出现了一种声音“这不就是我的选择吗?这不就是我渴望的变化吗?”只是没想到现实中的我却并不十分享受,这样的学校和我心中的理想似乎背道而驰,可我又能在哪里找到净土呢?非得在别处才能够找到吗?
我在目标的冲突中形单影只,别人看到了“卷”,我惆怅学生的苦,老师的苦,学校的苦,环境的苦,内心的苦,我渴望的真诚、真实、真情、友善、趣味、好奇心、创造性、可能性,在所见所感的麻木和疲于应付中,仿佛消失殆尽,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老师面前,学生是低头温顺的绵羊,而我在乖巧温顺的背后感受到的似乎多是求生欲,而并非出自真心,我总看到两幅面孔,温顺的绵羊和暴怒的狮子,我总看到各种形式暴力,隐藏的情绪,我对课堂上无视老师而“作恶多端”的学生也没了主意,似乎他们需要发泄的出口,我除了允许他们这么做,我找不到任何压制的理由,我真的能够从内心去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吗?成绩相对于这些来说,几乎是微不足道,在成绩也变成一种求生工具的时候,趣味创造似乎也已经消失殆尽了,我还能教他们什么?学生真是教出来的?外界的冲突解决不了,那我内心的冲突呢?我能不能够先在自己心中结束一切冲突呢?
什么时候让我觉得自己还有价值呢?当我看见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眼里充满了各种困惑,又努力在思考,试图自己解决问题,发现了一点什么眼里突然闪出光芒的时候,似乎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样的快乐和知识无关,和能力无关,和奖励无关,但是充满了无限的魅力,无尽的意味。
或许这就是我来到这里的理由,我不要去成为这样的老师,那样的老师,我珍惜真实闪光的一切,纵使万般变化,难以捉摸,我要顺从自己内心去生活,坦荡地量力而行,放下目标,放下一切期待,认真倾听内心,尊重环境,践行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去看见别人,发现自己,这足够说明一切,而我就是一本行走的教科书,灵感随时都有,还需要刻意去准备什么?哪里又有十全十美的计划?现实是计划时常被打乱,可这不就是真实的常态吗?本来就没有能够真正把控的东西,毫厘之差,千变万化。
或许这就是当时我离开一个学校的原因,但也是自己继续成为一名教师的原因,融入环境绝不是以不真实扭曲自己为前提,既然我看到,我了解,为什么还要欺骗自己活得不伦不类?
生活于我而言仍旧是丰富多彩,但多了许多柔和,一切现象的背后是因果连续不断的运作,单拎出来评判好坏对错都充满了偏见,分析评判除了让我意识到大脑的负担,它没有带给我一丝惊喜,而多数时候我发现惊喜往往却只是发生在停顿的间隙。我全然地置身于环境,成为它的一部分,我是它,它也是我,当我不再思考,只是感受,只是直觉反应,真实地看到一切,表里如一地做自己,我既是部分,也是整体,既充满了局限,又是无限,既简单又复杂,当内心的冲突合而为一,我真正地融入环境,却没有一丝伪装,莫名感恩一切的相遇。
至此,我还是无知的小孩子一个呀🤩!无知会有多少乐趣,恐怕只有真正看见并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了解吧,因为无知,才会一直有惊奇,惊喜呀!那让我一直无知不确定下去吧🤘!
《瓦尔登湖》 《生命之书》(写在文后:你有你的生活,我也有我的,每个人的生活不需要刻意交集,各自安好才是真。每个人过好自己的生活其实就已经很难得了。《道德经》中“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岂是字面上的肤浅理解,需要多高的道德境界才可以达到,我们需要透过形式真正看到本质,同一句话可深可浅,如何理解显现不同的真心。但请相信,即便是没有联系,连接却一直都在。
如果你真的想向我请教什么,不仅仅只是当你有问题时想起来问我,在平时也关注我的动态,做过我所做过的思考,那比你问我所获得的信息量大太多,这是我所给答案的来由,离开这些什么都不是,甚至即便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也不认识我。
诗和美景并不在远方,生活早已呈现无与伦比的精彩,只有细致入微的体验者才能发现。否则,即便粗糙的你走到天涯海角又如何?
因为虚幻的想象盲目追随别人的脚步,忽略自身成长应该有的独特轨迹,又将会得到什么?
或许我们最终才会发现,我就是那个美景,我就是诗,祝一切安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