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被腾讯投资的消息,这两天可能在互联网人的朋友圈里刷屏了。作为一个知乎的重度用户,正好也想借这个机会,聊聊互联网上做内容的价值。
在写下这篇文章的同时,我开着知乎网页,趁间隙偶尔看一两个回答已经是一种工作常态。从刷微博、刷朋友圈到刷知乎,这是个奇妙的过程。说网络时代最不缺「内容」,最缺的却也是「内容」。
爬虫技术对传统内容产业来说,简直是「黑科技」一般的碾压存在,只要连上互联网的东西,理论上都能被抓取过来,聚合成海。对普通网民来说,搜索引擎(百度)几乎无所不能。既然什么都能搜到,随手可得,同质化的东西,价值瞬间会被稀释到马里亚纳去了...
腾讯收购盛大文学,成立阅文集团;阿里四处出击,投资优土、文化中国;百度收购纵横中文网,投资华策;小米投资爱奇艺...从去年到今年,文化内容消费领域是春天般的温暖,越有消费潜力的内容,越被进击の巨人们看重。再看现在的互联网,值得被投资的内容平台是一只手都数的过来。
物以稀为贵,是这个世界的商业基础条律之一。知乎作为独有内容产出地,在一片泛滥成灾的同质化内容海洋里,多少算是鹤立鸡群一般的存在。初期的高门槛,互联网IT领域的高质量人群,为知乎打下了良好的氛围基础。但在开放普通用户进来后,也有过不少人抱怨不复往昔那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平衡高级用户希望的专业冷静与普通用户想要的热闹八卦上,知乎其实做的一般,本身这个挑战也很大,是另一个话题。好在独有内容的吸引力,让用户不会轻易离开。出了这里,在果壳看科学,在豆瓣看文艺,在微博看段子,在哪儿看生活和专业呢。
问答形式的内容有一个天然优势,同时具备内容生产、消费两个属性,自动形成一个小的消费闭环。提问也是人们最基础的获取信息方式,使用门槛更低。而回答,则让有内容创造能力的人在限定范围内输出,写作难度降低了,产出效率上去了。
在这两年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已经占据人们生活的timeline以后,知乎的优质内容常常成为各大自(搬)媒(运)体(工)的重点侵权对象,换个角度看正是表明它的内容消费价值。巨头们本身是强渠道,弱创造,通常采购大量的内容、铺到自己渠道给用户消费。
知乎拿了腾讯的钱,而不是看起来在搜索上可以帮助它的百度,这是正确的选择。QQ、微信的移动用户群,是一个巨量的内容消费场景,有了腾讯这个渠道,知乎内容价值可以得到进一步消费释放。而百度欠缺这个移动消费场景,没有承载知乎内容落地的产品,手百勉强算一点。
做内容,做好的内容,永远不会被淘汰。内容型的产品来说,聚合这条路已经车满为患,竞争惨烈,今日头条、一点资讯、zaker、门户新闻客户端...
不妨学习知乎,建立一套自己的内容生产消费机制,创造独有内容的积累,满足用户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自然会有人来为内容买单。
题图来自知乎刘看山
个人公众号:「互联网综艺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