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72/a412c383fcc09b7b.jpg)
作者简介:
- 丹尼尔·T.威林厄姆,1983年于杜克大学获得心理学本科学位,1990年于哈佛大学获得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今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任心理学教授。2000年之前,其研究主要关注以大脑为基础的学习和记忆方面;2000年至今,其研究主要围绕认知心理学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应用。威林厄姆还为《美国教育家》杂志撰写《向认知科学家提问》
我先从本书里提取几个重要的知识点来作为我们思考教育的背景知识,当我们了解了这些事实性知识之后,不管是对我们自己的学习计划还是对孩童的教育都有很大的帮助。
-
1,思考是一个缓慢的、费力的、甚至不可靠的过程。
(此时,你可能会思考我这句话说的对不对?为什么是不可靠的?) -
2,背景知识决定思考的深度/正确程度。
(如果你突然想起来之前你看过的“看不见的大猩猩”的实验视频,然后你就想起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但是你可能还是不能确定我说的不可靠是不是指的这个。) -
3,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想想看曾经看过的一本书籍,你还记得多少内容细节?有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为什么?) -
4,工作记忆的空间是思考的最大限制。
(请试着计算2X3和35X36两个问题的答案,再分析下分别的思考过程有什么不同。) -
5,只有不断练习才能使短期记忆进入长期记忆,以至做到自动化记忆和了解到知识的内部结构后进行知识迁移。
(想想看小时候学习说话、认字、造句花了多长时间?) -
6,不同孩子学习时的相同点比不同点多。
-
7,智能是可以通过持久练习得到提升的。
-
8,基因会决定你选择某种环境去成长,但不是决定你聪明与否的全部。
通常我们阅读一本书籍,会将其中的内容与我们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以方便记忆,或者将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分为一个类别,这样整本书被大致记忆的概率会高很多。这些方法其实都是在帮助我们扩展工作记忆的空间,使大脑能够思考更多的内容。
本书比较颠覆性的内容是:我们的思考除去环境给到的信息,仅依靠大脑的记忆,而记忆在于我们思考了什、思考了多久,而不是我们想要记住什么。
(我的文字即环境给你的信息,如果你对我写的这些术语有所了解,或者你看过这本书,能想起某些术语的意思,或者能想起某个知识点背后的例子,你就能理解更深刻。)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背景知识决定思考的深度,所以要做的就是如何使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
在此之前我们要关注到兴趣这个问题。
人类喜欢解决中等难度偏上的问题,因为解决后,大脑会分泌一点多巴胺使我们感到开心。
(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花了很长时间解出一道大多数人解不出数学题时,我很开心。所以,我也很喜欢数学。想想看,你有没有类似的经验?)
学习的趣味性一般通过故事性或者情景带入,不过要注意尺寸,不要让学生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趣味上了,那么他们可能就只记得有趣的了。
其次,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可能会联想到什么,把他们引导到你想要教的内容上去。
解决了兴趣这个问题,我们可能还会遇到学生还是厌烦学习。
这时候要考虑下是不是问题太难了,已经达到他们无法理解的地步了,要搞清楚学生是哪里不理解,去补充背景知识,多练习,分散时间、环境去练习。
有时候一个知识点学生理解了,但是换汤不换药之后,学生又不会了。这还是需要多/持久的练习,让孩子了解知识的内部结构,然后进行“知识迁移”。
以上信息基本全部来于书籍,我只是用自己的理解去述说了一遍,因为我对教育的了解也不多,所以我的描述还是比较浅显。但是,知道表面知识也比不知道的好,后续需要不断深入。这本书解答了我对于学习的困惑——为什么读完一本书时,能记住的内容细节很少?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