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初缺乏贵金属,这是事实,但是你不能说明中后期都缺乏贵金属。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可不是从隆庆开海才开始的。
其次,不要把蒙元想的太重要,蒙元带走的金银比起煌煌中国的货币流通量来说真的不算什么,更何况,如果真的蒙元的掠夺真的起到了那么大的作用,中国应该金价腾贵,而不是像真实的历史上一样,银贵金贱,让西方商人疯狂套利。即使是明中叶以降巨额白银流入,都调不回金价。
那么,为什么政府还在那里哭穷?
因为明朝的币政问题根源不在金银,而在铜矿。中国铜矿开采利用的历史悠久,技术先进,规模巨大,造成的结果就是方便开采的长江中下游的铜矿早早枯竭。明初缺铜的情况简直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
在洪武初年,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铜矿产地——云南还在元梁王政权的手中,从春秋以来盛产金铜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安徽池州铜陵一带)由于矿竭民穷,早在南宋年间就已经没落,李白在秋浦歌中描述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的繁荣景象彻底不复存在。由于元末的丧乱,天下人口稀少,当务之急是发展农业生产让百姓填饱肚子,农业劳动力的紧缺是当务之急,更不可能发展矿冶。
所以明初真的很缺铜,洪武初年,皖南的池州府一次性贡铜十五万斤,这件事情已经足够拿来当做政绩写进史书了,但是十五万斤铜什么概念呢?百钱为斤,千文为贯,如果纯铜铸币,十五万斤铜不过是一万五千贯而已,即便是半铜的劣钱也就是三万贯,相对华夏帝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够干嘛的?
同样是在铜陵一带的铜矿,北宋元丰年间,设在饶州的永丰监(北宋四大铜监之一)同时利用皖南和江西的铜矿,最顶峰的时候每年铸钱四十四万贯,正常年份也有二三十万贯。
从永乐到宣德,主要的官矿场设置在江西的德兴和铅山。根据明史记载,当时天下每年的铜课都没有超过三千斤(三百贯)。而元朝天历年间,一年从云南一省征收的铜课就达到三千三百多斤。当然了,当时天下的铜产量肯定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但是就单纯看明朝吞并云南之后,天下铜课数量不及元朝云南一省的窘境,也可以看出明朝到底有多缺铜。
直到明宣宗宣德三年,江西德兴、铅山两地的矿场年产量也不过就是五十万斤——即使全部拿来铸币,也就是五万贯。
此外,明朝时期中国白银虽然多,但是因为新航路的原因以及郑和下西洋,导致大量白银外流。
因此,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开始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在美洲白银发现之前,中国在华夏宗藩的朝贡贸易当中始终是货币流失的一方,因为藩属各国向中国输入的主要是土物珍玩等,而中国在贸易中支付的基本都是货币。
实在没有了办法,政府开始了纸钞的发行。可以说,纸钞真的是明初没办法的办法,时间已经是十四世纪,明王朝不可能倒退回东汉王朝那种以实物替代货币的倒霉状况中去,所以宝钞真的是应急的办法。
不过,宝钞制度是有着本质缺陷的,大量的印制最终还是导致了通货膨胀,但是,总的来说,这已经是政府为了能控制金银的外流,能想到的最大的办法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