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悉我的朋友应该知道,我是银行裸辞小妹,哦不,都孩她妈了,应该是老妹,如今在国内一家三方理财机构工作,工作性质为销售。
那么问题来了,我对自己的未来定位是销售岗位吗?我具备从事销售工作的一些特质吗?我有多大意愿去做好这份工作?
坦白讲,“裸辞”除了从银行走时够“裸”,进入新单位的初衷也够“裸”,我只是觉得自己需要做出改变——银行每天单调的网点工作,我觉得自己两年以来都没有什么提升,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先看第一个问题,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定位是销售吗?
每个人都喜欢自己determined的模样,但我在这个问题上不够笃定,我对自己的定位是“高端金融人才”,至于岗位是什么性质,不敢断言。
但是,有一点我很确信,这个社会上至少90%的行业都需要营销,无论是提供的是具体的产品还是特定的服务,而且,从单一行业的价值链条来看,附加值最高的是前端研发阶段和终端销售阶段,中间的制造阶段反而是替代性最强,附加值最低也就意味着工资最低。
那么,如果我可以从销售岗中悟到行业真谛,那我岂不是赚大了。因为销售包含的学问足够多,比如客户开发和维护的技巧,专业知识的储备,待人接物的提升,自身形象的打造,可以这样说,销售是对于一个人全方位的培养和塑造,且所有这些技能皆可迁移,是真正的通用技能。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我具备做销售的特质吗?
坦白讲,我有很多短板,也是做销售的一些硬伤。首先,我没有客户积累,一切要从0开始;其次,学院派的我,也不具备高情商,说话总是不会绕弯子,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出口伤人的事我总干;第三,我不会识人,我的同事在面对具体客户时足够精准,总是可以正确地判断出他是否是目标客户,并制定出一套适合的跟进方案。
接下来逐项分析。
第一条,客户积累,我问自己这个问题是最关键的吗?如果自己有足够多的客户,然后我就可以在单位“躺着”,不再继续开发客户、不再挖掘客户需求、不再维护客户了吗?答案显然是no,既然这样,我思考的方向应该是,我如何学会开发客户,搭建销售的渠道。而不是心心念念这套程序的“初始值”。
第二条,情商不高,正如智商一样,每个人的数值都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既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符合正态分布,那么,我也要承认自己的情商落在“大数区间”,我的直白的说话方式,就稍作改动,换一个委婉且易被接受的方式就可以了。多练习是可以提升的。
第三条,不会识人,会识人是基于见了足够多的人,那还等什么,多见几个不就会了,别那么矫情。
说完自己的短板,其实,我自己也是有一些优势的,第一,我还算比较乐观,按照朋友的说法是“你心大”,这点对于做销售的面对业绩压力时是一个优势;第二,我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比较强,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一些软技能,我愿意去学,不会想着逃避,也有能力学好,做学生多年,锤炼的不正是学习能力嘛?第三,家人的支持,这点很重要,做销售的有时候底薪难保,如果没有家人支持,我想一定会更难。
最后一个问题,我有多大意愿做好这份工作?
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不愿意也没有必要撒谎,刚来新单位时,我总觉得自己能干满6个月就不错了,总有一种“有今天,没明天”的感觉,这种走在“悬崖边”的特殊体验其实会限制人进行长远的思考和打算,也就是更加短视,在开发客户时会更加急功近利。
一年里,好多次,我都想放弃了,一了百了。可世间的事情,放弃是最坏的也是最容易的结果,直觉告诉我,面对选择时,要选那条更难走的。
讲真,来公司一年后的今天我才真正意义上开始了这份工作。因为,直到今天我才可以站在自身之外,去审视和思考自己的工作。
工作的意义总是藏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里,如果把一个人的工作比喻成“掘金者”的话,那么他平时日常的工作99%其实是在挖土,只有那1%的时间里他才会挖到金子。
正如连岳所说,有意思的人生怎能不枯燥。这句话当真是迷茫的解药,人生的“意思”不会平白无故地给你,你得努力挖,才可能觅到,挖的过程注定是“枯燥”的,那点“意思”恰恰是对“枯燥”的犒赏。当一个人看透了这个过程,他就主动向往枯燥,因为他知道,枯燥是通往意义的必经之路。
网友评论
何均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