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方便食品大会暨方便食品展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针对行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大会设置多个专题深入剖析、探究行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为方便食品行业的发展与供给侧改革的有效实施夯实基础,并形成重要科技支撑。
转攻“厨师之选” 方便食品与餐饮业跨界对接
方便食品与餐饮的跨界对接——供应链安全保障
餐饮渠道正在成为方便食品企业外延跨界的新赛场,那么二者又该如何完美对接呢?在“方便食品与餐饮的跨界对接——供应链安全保障”专题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携手中国烹饪协会,邀请众多方便食品与餐饮业的优秀企业集聚一堂,共同探讨方便食品与餐饮的跨界对接之路。
从产品到服务再到解决方案 餐饮供应链成方便食品新赛场
在此次专题会上,安井食品华北区销售负责人透露,2017年安井食品的年销售额达到了35亿,其中供应海底捞、真功夫、永和大王、嘉和一品等餐饮企业的产品比例已经能够达到20%。不只是安井,为了杀入早餐餐饮市场,去年,三全食品一口气推出了40多个品项的100多款产品,囊括了从速冻的红糖馒头到半成品葱油饼冷冻面团,再到牛角面包、蛋挞等预制食品的所有品类。
而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正大集团,每年推出的新品当中,近七成是针对餐饮渠道进行研发的。不仅是产品,正大还针对每个产品提供一揽子服务计划,详细到产品的搭配和终端摆放。此外,还会根据不同地区的消费者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研发,并且给餐饮企业提供现场烹饪、制作、销售整个解决方案。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把产品融入服务当中,而这样提供解决方案,让产品的销量比传统只卖产品的模式提升数倍。现如今,从供应产品到提供配套服务,再到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餐饮供应链正在成为方便食品新赛场。
标准化生产半成品正在成为方便食品企业对接餐饮业的切入点
方便食品大会期间,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希表示,对标国际,我国餐饮连锁率较美国和日本还有较大差距,集中度不强,他认为,餐饮的连锁化、供应链的社会化是未来趋势。对连锁餐饮来说,对餐食标准化的需求很高,工业化的食品通过标准化生产半成品,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持相似看法的,还有正大集团中国区物流事业部资深副总裁马英龙。他坦言,从餐饮供应链角度考虑,4万亿的市场会有1万亿的食材供应链,这么大的市场是万亿级的。
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邵薇看来,现如今,食品工业和餐饮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凭借着中国厚重的传统饮食文化,中国食品行业的转型升级有很多路可以走。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金征宇教授也表示,通过餐饮和食品工业有效对接,能够降低餐馆对厨师人为因素的依赖,降低食品安全隐患,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餐饮效率,更重要的是让我国灿烂的传统饮食文化能够以标准化的、工业化的手段传播。
痛点:如何破解个性化需求和标准化之间的矛盾
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刘兰英指出,现在餐饮企业呈现出对独有的、私人订制产品的青睐过于突出的现象,一些爆品或者老字号的产品都是独有的,导致研发和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就成为餐饮企业的一大痛点。另外的痛点来自于餐饮企业采购的零散化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质量、味道的要求。现在餐饮企业很难实现全面而统一的单品配送,企业一方面担心食品安全和质量,一方面又担心所需食材的供应问题,这些也成为食品生产企业的新机会。在她看来,消费者对食品最直观的评判莫过于味道好坏。工业化生产出的食品常被诟病“没有妈妈的味道”,这也要求方便食品企业在生产加工产品时做出更多努力。
对此,金征宇教授分析认为,如果传统食品工业化之后不好吃,只能说明做得不好。食品有这样几个限定要求:安全、营养、健康、方便、美味。如果缺少了美味,这条路肯定走不通,所以说个性化和标准化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矛盾,如果说标准化就要抹煞个性化,这是完全不对的。针对这些矛盾,金征宇建议参照餐饮业个性化特色,将诉求进行整合,结合食品工业标准化的要求,完成食材(原料)标准化、产品标准化、工艺标准化、售卖标准化,配送标准化、包材标准化。同时,要将企业文化中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制度等与餐饮业的服务文化、宴会文化、餐厅文化等融合,以愿景为导向,实现从业人员的个人价值,同时完成餐饮工业的价值提升。
产学研多领域融合 共促行业智能化发展
智能化制面装备的提升——从单元到智能化
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智能化制面装备成为推动面制品行业产能升级的必然选择,并在实现单元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上逐步向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甚至智能工厂转变。在“智能化制面装备的提升——从单元到智能化”专题中,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共同围绕这一主题,就行业发展趋势、国内外现状、 技术创新结合自身经验与参会者进行分享。
生产装备智能化 提升食品安全与营养
河南工业大学陆启玉教授指出,增效、环保、高速、稳定成为方便食品行业机械设备的创新主流,配料生产装备的连续化、智能化成趋势。挂面行业中营养、健康成为挂面产品的趋势。另外用现代工业化的方式演绎传统风味也成为挂面行业创新的一大趋势。除此之外,包装与造型更加精致,增强饮食的愉悦感。
挂面产品与其他种类产品相互配合,实现交叉、融合与延伸发展,正逐渐向更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力。要满足人们健康、营养、安全的消费需求,推动产业升级,提升设备的工业化、智能化势必提上日程。
面条消费高端定制化 产品升级促进智能化转变
中国的面条实现了工业化、高效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同样挂面花色品种和多样化发展迅速。克明面业副总经理杨波指出,目前在挂面行业呈现马太效应,行业分化明显,尽管行业集中度已经开始提速,但垄断情况短期内无法形成,仍处于充分竞争阶段。
关于未来面条产品创新思考,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谭斌称,首先确定的是面条的未来一定是吃好和营养健康并重,应该是基于营养健康的经典主流产品的打造。二是从地方和区域性特色产品中寻求创新。最后,基于功能性与个性化的差异化的定制化发展。打破思维局限,产品要升级后段制造也要升级,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变成多样化,单一生产已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定制消费”已对生产智能化提出新的要求。针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面条企业,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君庚指出,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从数字化、智能化、消费者体验优化的三个方面着手。
创新:可以带上飞机的“凉爽” 火锅追求差异化产品创新
虽然自热火锅的发展势头很猛,但是北京一厘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明玉通过大数据告诉大家自热火锅的大众知晓度其实还有待提高。比如以2018年7月份为例,“自热火锅”一词在主流的电商渠道的搜索人数只有1388万,而且因为自热火锅等自热食品的宣传渠道大部分主要是微博、微信等一些自媒体的渠道,宣传覆盖面并不是很广。尤其是一些三四线城市对于自热火锅的知晓度并不高。因此他也指出,如何通过内容运营和直播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自热食品本身也是相关企业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面对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技术创新是一条重要的解决之道,新希望六和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连军强分享了他们的产品开发经验,他表示,面对自加热食品的市场机遇,首先做的就是风味口味的创新,针对不同的人群,延伸开发出鲜香清汤、酸甜味、酸辣味、藤椒味、红油味等多个口味。其次,增加食材种类,目前已经研发储备了针对方便自热火锅产品的脆皮肠肉包、三文治肉包、卤煮牛肉牛杂包、鸡杂包等15个品类,22个规格。值得一提的是,也注重推出了差异化产品的创新。研发了“冷啖杯”,可以热吃也可以冷吃,并且克服了原有的自热火锅不能带上飞机的弊端。
展会推荐|为更好促进旅游餐饮市场的开拓和发展,推动旅游餐饮企业、供应企业和旅游餐饮配餐公司合作共赢,高登商业与群菲展览携手相关主管部门定于2019年05月29日-31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继续举办“2019第八届中国国际航空、邮轮及列车食品饮料展览会暨酒店餐饮供应商采购交易会”。希望借此次展会将集国内外近千家主要旅游餐饮企业(含航空、邮轮、列车、部队、学校、工厂、酒店餐饮等配餐企业)与旅游餐饮供应商企业以及数万全球专业买家汇集在一起,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友谊,推动供需双方合作共赢。
展位预定敬请咨询
17621958105
3259292856@qq.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