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的定义
产品:解决 某个 问题 的 东西。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某个、问题、东西。
1 某个
即产品定位要明确,就好比男人要专一(永远喜欢17岁的小姑娘)!水可以解决口渴,但解决不了肚子饿。
在规划产品的初期,一定是要聚焦的,产品的各个功能点,要力往一处使,方能成功。当然,在具备一定市场份额以后,也阔以做点差异化来突出特色,留住旧人,拉来新人。
2 问题
关于“问题”要闹明白三点:
1. 谁的问题,即产品的用户是谁;
2. 什么问题,即用户的具体需求是什么(这个又可以展开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等内容,此处不展开了);
3. 在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什么地点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即产品的使用场景。
在规划产品时,需要先定义好目标用户,调研清楚用户需求,以及产品的具体使用场景。例如,手机APP,是上班时用,还是睡前躺着用,对功能、布局、配色都会有影响。
产品特性与场景的适配性,决定了用户体验,在现在这个“产品远多于问题”的丰饶时代,用户体验,则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生死。
3 东西
即产品的形态。我简单将产品分为两类:实体和服务。
实体即看得见,摸得着,能够使用的一类东西,比如一款软件、一本书、一辆车等。而实体产品通常又可以分为纯软件、软+硬(所谓物联网)、大实体(传统制造业)。
服务,个人理解为:“买方为卖方提供的劳动力买单”。
二、产品的分类
根据产品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为产品分类:
1 从用户角度分类
1.1 用户关系
用户关系可以分为单边、双边以及多边。
一个产品,可能有多种用户,这几种用户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B站的Up主和粉丝,就是典型的双边用户关系(插一句,游戏的付费玩家和免费玩家,个人感觉也是双边关系),两种用户少了一种,B站就GG啦!
确定用户关系有助于根据用户关系规划不同种类用户的对应功能点。
1.2 用户类型
用户类型即我们俗称的B端用户与C端用户。
B端与C端产品,有一些典型的区别:
B端注重结果与效率,C端注重过程与体验;
B端使用场景通常是工作中,C端通常是业余时间;
B端产品用户通常是企业,C端通常是个人;
B端一般直接卖产品(功能),C端盈利模式更灵活;
B端产品需要结合用户复杂的业务逻辑,需要对行业有深入理解;C端产品需要更好的理解用户心理,对心理学有一定涉猎
B端……(我吹不出来了)
2 从需求角度分类
根据用户的需求类别,可以将产品分为:工具、内容、社交、交易、平台以及游戏。
工具:计算器、指南针
内容:新浪新闻、各电视台
社交:微信、微博
交易:支付宝
平台:淘宝、大众点评
游戏:应该不用举例了~
一款成功的产品,通常都是多种需求类别的集合。例如微信:在用于聊天的时候,是一款社交软件;朋友圈是内容;很多小程序是工具;扫码支付是交易;广告是平台;微信还有小游戏。
通常,先做个工具、内容类产品,用于积累用户;然后增加社交功能来加强用户粘性;而后开始做交易或平台,而盈利模式也在这时候逐渐清晰。(听起来像不像keep或者薄荷的发展史!)
游戏比较特殊,它是现实世界的模拟,所以可以在游戏中集成以上五种内容。
3 从场景角度分类——产品形态
场景决定了产品的形态。
软件:轻应用通常是BS;复杂且信息敏感的财务系统更适合CS;需要随时随地使用的通常采用移动端的APP、小程序;
硬件:智能终端+平台;单硬件;硬件+服务等。
纯软件——>软+硬(物联网)——>软+硬+服务(ICT、综合解决方案)。
按上面这条路径发展,产品越来越重,调头越来越难,试错成本也越来越高。
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场景以及市场现状等信息,合理规划产品形态。
4 其他角度的产品分类
4.1 行业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着相应的门槛。B端产品尤为需要注意行业问题。
将行业比作自然气候,产品就是这种气候下繁衍生息的生灵,北极熊只能生成长在北极。
只有足够深入了解产品所涉及的行业,掌握行业商务逻辑、商务业务干系人、业务逻辑等信息,才能做出适应“气候”的产品。
4.2 卖货or卖人
卖货与卖人的问题,则更多的涉及到盈利模式问题。
苹果是卖货(软+硬+服务),直接向产品购买人收费;而广告则是典型的卖人,各大平台凭借自己庞大的用户数量(人),向信息发布者收费。
4.3 关键资源
关键资源有很多种,资本、技术、用户体验、创新力、运营服务能力、资源垄断等等。
金融产品的关键资源可能是启动资金;高精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通常是技术;C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至关重要;苹果公司一直以创新为第一生产力;O2O业务对运营服务能力的要求很高;而QQ帝国则以庞大的用户群体开拓了很多市场。
三、小结
没啥好结的,理清产品的定义及分类,有助于产品的规划与设计。
最后,感谢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