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我花了一些时间在写作上,很投入的写。我觉得这样满脑子在不停酝酿的感觉,非常的享受。
之所以着迷,是缘于在头条被通过了情感领域的创作者,并且写的第一篇就炸开了锅。我以为从此哗哗来钱的模式就此开启。但事实上,仅仅是碰巧。接着的几篇果不其然就木若僵尸。无所谓,写还得照旧。跟过长长日子一样,不可能每天都那么激情满怀,平平淡淡就是生活。
头条是个染缸,简书是个学校。我一直坚持这一看法。
写了那篇所谓的爆文,有关婚外情的,第一人称。被很多人赞,也被很多人骂。有些还私信我,要求删除。因为突然被人关注到,受宠若惊,很认真地跟人回复,只是文学。后来,就懒得回了。至少,那些义愤填膺的读者,对爱情有着纯真的坚守和认识,何尝不是好事。我也愿意相信,世界充满爱,江湖无风险。
回头看简书的评论,情真意切,善良谨慎,显示着写作人对写作人的尊重和理解。说明这个平台的真相,是一伙热爱写作的人在一起学习,彼此宽容又互相帮衬。
今天看到简书的一篇文章,大致讲了作者在写了九十几篇以后的自我审视。发现为了日更,写了一大通自己事后并不满意的文章,觉得是对写作的不敬。他认为,写作就应该是纯粹的我写我心,为美面美。这是一个相当负责任的作者,对自己有着严格要求。我非常敬佩这样的写作观。只有在这种态势下的作者,才可能写得出宏篇巨著。所以我给他留了很长的评论。
我是不太对别人评头论足的,其一自然是缘于自己的才疏学浅,通过半年的写作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渺小,对曾经的自我陶醉有了惭愧之心。其二是怕曲解了作者的初心。每个人在写作时都可能有考虑上的欠缺,而仅有的漏洞又可能被评论者放大,所以写很难,评论容易。每个评论区都有大把的人才,但让他们动笔瞬间就会失声。说和动是有绝对差距的。
之所以长篇大论,也是源于前几天在简书里看到几个头条作者的互动。一位写小说的晒图,自己努力的日更,却被0推荐,0阅读。这对一个期待关注的写作者,是致命的硬伤。我没有点赞,没有议论,一刹那有股心酸从心头掠过。
头条的推荐机制,限制了一部份纯文学的东西。我想是基于它的受众读者的原因。吃瓜的人多,唱戏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我观察了数月,拜读过不少文章,得出的基本观点是,新的八股文容易上榜。就是所谓的干货,一个观点,若干事例,最后跟你分享怎么做。每个领域殊途同归,大同小异。因为对于多数人,并不了解什么是文学,不然没那么多正义凛然的读书会骂我流氓。
而这些八股文的作者有错吗?也没有。他们只是把文锋适当地做了调整,对着需要的人写而已。这就是变现。
那么,又要回到写作目的第二层,变现。每个写作人的背后,隐藏的故事可能不一样。有些人领着一份薪水,自然可以把写作当爱好养着。有灵感的时候即兴写写,工作忙了就搁一边。而有些写作者,可能抛开所有,专注其间,或者非常期待能通过写作变现贴补家用。所以他们焦虑,并希望看到收成。好比我们养鱼,在家里用鱼缸养,那叫雅趣,而在池塘里养,那是生存。
所有的写作者,都是为灵魂寻找出口的人,都应得到尊重和礼遇。很感激与这些陌生的熟人为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