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历史有意思情商与人际
处世丨中国人如何提高情商——评高阳《胡雪岩全传》系列(3)

处世丨中国人如何提高情商——评高阳《胡雪岩全传》系列(3)

作者: 苏杭一一 | 来源:发表于2020-06-26 22:22 被阅读0次

第一部《平步青云》第二章

王有龄和刘四说话为何要明知故问?

俗话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就在浙江巡抚黄宗汉得到消息说咸丰帝指定了自己的同年何桂清来浙暗查承宣布政使椿寿自尽一案的同时,受到胡雪岩资助上京准备到户部报道将捐官这事落实的王有龄也到了京城郊外的通州。

这通州正好是大运河的北终点,循着大运河的便利从南方来的人和货都云集于此,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王有龄好不容易找了个歇脚的地方,坐下来小酌时有卖艺的姑娘登门来讨生意,王有龄也看上了眼,便让姑娘等着晚些时候自己让店小二去叫她。

等到晚上的时候,王有龄唤来店小二,店小二听语气以为是招待的不周,连忙赔罪的同时乘机诡秘地笑道:“回头我替您老找个乐子。”

王有龄明知故问说:“什么乐子?”

“这会还早,您老别忙。等二更过后,我找个人来,包管您老称心如意。”店小二又说:“我找的这个人,是她们这一行的顶儿、尖儿,名叫金翠。”

王有龄笑了,道:“再拿酒来!”他大声吩咐。

这王有龄明明知道金翠这人,但是和店小二谈起时却不说自己认识,反而明知故问,这是什么道理?原来中国人说话,经常要做得知道的不知道,不知道的知道。这时王有龄装作不知,便可听听小二怎么说,不管怎样也算是多一条看法和路子。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中国人经常是从侧面了解到了情况,然后再听当事人说的时候,往往会说自己并不知情,这样当事人便可放心大胆的说。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相互印证,看看面前的人说得怎样,真实与否,是否添油加醋。

而要是一上来就表示这事我知道,对方便会警觉,会开始查探一番你的虚实,看看你到底了解多少,这样他才好挑拣对自己有利的来说,这样无异于是让自己处于被动的位置。

而从结果来看,最后王有龄听得小二自说自话,将底细抖落出来不少,不经高兴得吩咐再上酒来。这一个是为自己看上的人竟是一个顶尖,为自己的眼光高兴,再一个就是因为自己按兵不动而探得了实情心中喜悦了。

王有龄和金翠厮磨是个什么道理?

王有龄和金翠厮磨的时候,越发有好感,便问金翠年纪多大,金翠不愿意说,因为金翠觉得说了实话让他嫌弃,不说实话又不愿意骗他。这里面含着个什么道理?

原来做金翠这一行的,自然见识过不少的人,通过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总会磨练出一套说话处事的方法。而一般客人刚刚认识的时候,总会拉些家长里短的话来寒暄寒暄,不免就会问道金翠的名字、年纪、家在何处等。

而金翠为了保护自己,定是不肯说自己的真名,一般只会告诉客人艺名。而问起家中情况的时候,或许对于客人来说新鲜,但对于金翠来说已经和无数人解释过了,不免心中麻木,从而轻车熟路,形成了一套回答的定式。

而有的时候为了博得客人的欢心,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能有些变化,说着说着金翠们便会将自己的身家故事进行一些改编,甚至变得面目全非,以让客人们动容。这样做也不能说是不诚实,只不过是金翠们常年和各种人打交道,发现来来回回的聊的就这些,变成这样也是形势而已。

而有些不明就里的客人便信以为真,有时候还为此动容,甚至愿意为金翠们赎身。而哪知金翠们口中感激,心中其实是不屑的,她们想好说我也见识过这么多人,男人是啥本性我还不知道么,若要依靠一个男人,那也得比我强才行,如若你连我说故事真假的用心都猜不出来,还说什么为我赎身,不是闹笑话么。

所以王有龄问起金翠的情况,大半问出来的也只是她和无数人讲过的故事而已,当不得真。不过王有龄问起年龄来,金翠也不好相瞒,但又不愿说出实情,便说自己怕说出实情王有龄嫌弃,但是骗他金翠心中又不愿意。这样在王有龄面前既示弱了又表达了一份自己的真心,自然能讨得王有龄喜欢。

而从金翠如何说话中我们就可以明白,中国人讲话聊天,大多时候聊的并不是事情,而是人情。通过聊人情让对方感觉舒服了,再聊事情,自然是一帆风顺。而聊人情的时候中国人又经常不说事实,但也不欺骗,将重点没有放在事实是如何如何的情况上,而是通过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关心、真心和诚意。

而这,便往往是现代人所欠缺的一种能力。现代人往往认为我是为了你的,为了大局的,那我和你讲事情你不应该好好和我配合么?其实这不叫聊天,这只能叫是嘴巴在一张一闭,并没有用脑子而已。而这样的做法归根结底其实是任性、没有真正考虑到他人的,是值得进一步学习提高的。

王有龄和杨承福是怎么认识上的?中间有何道理?

其实王有龄找这处房子的时候店家有言在先,这房子已经被人预定,若他要住,也只能住一晚,之后订房的人来了,便需得王有龄挪身。而王有龄经过和金翠一夜缱绻,正当舒服自在,不经睡到中午,而这时订房的人已经找上门来,店家也在好一番解释赔礼道歉呢。

这时王有龄醒来,二话不说,客客气气的便要让出房子,而对方也十分客气,只说慢慢来就行,不用着急。而王有龄听得对方口音,便问是否同是云南人,这时两人他乡遇同乡,来人一看是同乡人,便爽快的将屋子让王有龄继续住下了。

这时我们要讲,中国人打交道,特别是初识之时,经常是客气万分,互相谦让。这在现代人看来常觉得是客套、无聊、甚至虚伪的,认为人和人打交道就应该直来直去,不要有太多藏着掖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真诚。其实这反而是一种没有智慧、没有城府的表现。

在中国,大家和西方的人人平等的想法不同,人们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高低、有主次之别的。就像国家有君臣之礼,宗族中有长辈晚辈、家长族人之礼,家中有父子、兄弟之礼,正是这样一个个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才构成了中国紧密的人伦社会。

所以说,中国人是一个讲礼,而不是讲理的国度。我们可以听到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说法,如果对方都放下了身段,不摆架子地来和我交流,自然是给我面子,是在尊敬我,那我自然要回报回去,那我就应该用更加可以的方式让对方也有面子。

所以这就造就了中国成为了一个十分讲究礼节的国家,因为人人讲礼,就是一个让对方舒服舒心的过程,自然什么事情都好商量了。但如果一上来就趾高气扬,自然让对方心中不快,这时候再说什么那也是没用,那还谈何讲理呢?所以说,在中国讲理,首先得讲礼。

而这个讲礼,和现在人说的讲礼是不一样的。现在人的讲礼,说的是西方人的礼节,是浮于表面的,而中国人的礼节是真心将对方当做是自己的一部分来关心和照顾的。

而王有龄和来人因为是同乡相认,便得了对方让出房子的便宜,这是一个什么道理?

因为在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常是通过某种纽带连接到一起的,除了上一篇文中提到的黄宗汉与何桂清、彭蕴章的同年关系,还有同门、同乡的关系也非同小可。

这同年自然是同一年中了科举上榜,经过十余年寒窗苦读,同年中榜,也算是步入官场的第一步,这时面对官场浩瀚,可以说自己是两眼一抹黑,官场中玄机陷阱密布,这新一批的上榜人团结起来了也是情有可原。

而这同门便是在同一师父门下学习。我们说过,中国乃十分讲究礼节的国家,也是十分重视师道的国家。中国的老师和外国的老师不同,外国的老师只负责传授给你知识,下课之后就拎着包走了。而中国的老师不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或者说师父,是要将学生,或者说徒弟视如己出的。当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要教导他知识,还要教育他做人,徒弟做错了还要进行打骂,因为师父是真真切切的关心自己的徒弟的。而当老师如此看待学生的时候,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便自然有了道理。

而在古时候交通、信息不便,再加上乡土情结较重,离乡之人常常得不到家乡的消息,自然时时思念家乡,而若在异乡遇见同乡人,自然勾起自己的种种对家乡的回忆,同时也更容易理解同为异乡客的心中所烦。

还不说王有龄从杭州赶到京城用了半年的时间,那从云南赶到北京又得用多久?这一来一回路途遥远,王有龄多久没回去过了?同是云南人的房客杨承福自然理解王有龄在外的苦楚,这样便让他继续住下不用搬走了,这便是同乡的关系的纽带。

而中国人也要明白一点,为何现在中国人之间打交道喜欢相互介绍认识或者通过某一种纽带来间接的拉上关系,而在大街上发传单或者陌生的电话拜访都不是很有效果,就是因为中国人之间的交往往往是含蓄和克制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处世丨中国人如何提高情商——评高阳《胡雪岩全传》系列(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lp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