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数学确实曾那么牛

作者: 特洛伊木鸭 | 来源:发表于2016-12-11 19:40 被阅读0次

    如今,中国人总是津津乐道的就是我们的数学能力,至少在基础教育上的确是这样的,中国学校里大多数人的平均数学成绩好到让欧美的专家们目瞪口呆,到一种他们要抱紧传说中的《一课一练》把它引进英国的程度。但是中国在高等数学上的突破和发现的数量就不是这么让人乐意讨论了,如今尖端科技所需要的数学理论支持都是外国人自给自足的,而中国人的数学好,似乎就更限制在一张考卷一支笔上了。

     其实在古代不是这样的,中国的数学其实在一些方面是领先了西方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以剩余定理为例,于南北朝成书的《孙子算经》已经将这一问题提出并阐述其解法。但在西方直到1801年,高斯才提出并解决了相关问题,后来传教士们比对来自东方的文献,才发现远处的人们早已在千年前就提出过这一定理。中国古代十大算经的辉煌,也自然不必多说。

     这样的超前似乎在中西方的社会发展中也是有迹可循的:

     古人一直把数学当成六艺之一,是贵族弟子在学堂中的必修课,中国好声音之类的放在古代是被视为下九流的事物,但数学一直被认为是必须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唐代甚至国子监里专门有部门研究数学问题。而数学除了理论性以外,在当时也有相当的实用性。秦朝统一中国的时候就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是巩固中央集权的途径之一。后来王莽在篡汉时,为了更好的显示自己的存在感,也在数学相关的度量衡上做过许多文章。数学除了是一种必备的技能以外,也更是被当作一种热爱,一种应该以赤忱的匠心去对待的学术: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在一个群雄并起的乱世,一个儒家思想随着汉室暂且倒下的时候,还有人不顾一切的在研究数学,刘徽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不断推动割圆术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同样也是一个天下不断易主的时候,但是正如思想和宗教一样,数学研究没有因为动荡的时局而停滞,反而是更加繁荣,到达了一个小高峰,《孙子算经》,《张邱健算经》以及祖冲之写的《缀术》都于南北朝成书。这不仅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就能达到的,更有的是对一门学术的重视和忠诚,这也于古代社会赋予数学的评价和对其意义的尊重有关系。

     再来看西方。古希腊的时候其实数学相关的研究达到了毫无疑问的黄金时期。阿基米德对几何的开创性的贡献首先就摆在那里,而且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数学似乎也都很精通,积极地去钻研和发现。但时过境迁,随着西罗马的倒台,西欧的大陆被法兰克人攻占,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中世纪的开端。在中世纪,教育极度不普及,普通的老百姓基本上都是连字也不识的,也没有什么求知的欲望。而真正有机会去学习的少量人,也就是教会中的教士,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也基本都用在对宗教的虔诚追求上了。而数学,作为科学的一种,已经是几乎被遗忘在小角落里的无关紧要的事情。在中世纪出生的人们智商都刚好集体掉线了吗?肯定不是的。但是因为中世纪时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写在史书上的只能有数不清次数的十字军东征,而没有数学乃至科学上的新发现。而文艺复兴时期一旦人文精神再次崛起,古典书籍再次被重新研究并重视,社会新思潮开始鼓励人们自由的思考,求知,并表达,立即又涌现出一批具有数学才能的人,并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这个时候自然会比数学研究从未间断的古代中国晚那么十点。

     在上文的比较中,也自然可以看出,社会的环境对学术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当下的中国,数学作为重要的考试项目,众人沉浸在题海中无法自拔,所以普通人的数学的平均水平是极为不错的。但是大家都想以文凭作跳板去找更有前途的工作,而立刻否决了辛苦又难以有回报的学术研究事业。而且应试教育损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中国目前的学术环境抄袭横行,也是影响中国高端学术研究的因素。而欧美纵然有大批可以算出3x3=12,9x9=89的奇葩存在,能让我国所有学渣都突然感觉自己好厉害,但欧美对学术研究的奖励机制丰厚,对人才的保护系统完善,社会和家庭上也鼓励学术研究的选择,则是为什么目前欧美对高等科技的研究和创新超越中国人的原因。更进一步说,21世纪中国想要赶超欧美在科学研究上的步伐,必须有对当下社会环境有重新的思考。

    我们的数学确实曾那么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的数学确实曾那么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mp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