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哲思散文
《游戏力Ⅱ: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读书笔记之三一一当孩子害怕

《游戏力Ⅱ: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读书笔记之三一一当孩子害怕

作者: 石宏博 | 来源:发表于2021-02-03 21:51 被阅读0次

    答案是,都不是。

    假想一下我们现在站在高空的玻璃栈道旁,围观栈道上的人的反应:

    一个高大的男人不敢上玻璃栈道,被同行的两位伙伴强行拽了上去。男人全程几乎不敢睁眼,最后瘫倒在栈道上被同伴拖着走。结束后同伴讽刺说,“没见过你这么胆小的男人。”你也许会在心里说,估计这人以后打死都不会上玻璃栈道了。

    还有一个站在栈道前纠结的女孩,伙伴陪她观察了一阵子后对她说:“这确实看起来挺恐怖的。这样吧,你跟在我后面走或者你扶着栏杆走,要是害怕了我们就停下来”。在伙伴的鼓励和支持下,女孩成功了——她重新走进栈道中间拍照纪念。

    当然还有另一些人在犹豫和徘徊时,旁边有人好心对他说:千万不要去,太可怕了!最后这些人只能带着对别人的羡慕怅然离开。

    在玻璃栈道前害怕和犹豫的人就好像我们的孩子。作为他身边的陪伴者,当孩子面临恐惧时,我们希望自己能做到既不狠心逼着他前行,又不因各种顾虑而任由他不作为。

    如果能把握一个合适的度,陪着孩子一起面对恐惧,最终战胜困难,那该有多好!

    科恩认为,人类在面对害怕的事物时,通常有四种反应:极力逃避、情绪失控、咬紧牙关和直面感受。

    逃避和失控这两种方式,当然是为人父母最不希望看到的。逃避会让我们在生活中错失精彩,而更让父母担忧的另一个弊端是:逃避可能会使孩子变得更加脆弱。

    更何况,逃避也不是长久之计,当逃避的事有一天不得不面对时,唯一的结果可能就是情绪失控。

    而情绪崩溃会使孩子筋疲力尽,产生更深的恐惧,威胁到孩子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的能力。而这份能力甚至是生存之必需品。

    也有一些孩子可能不会逃避也不会崩溃,他们会通过绷紧肌肉、握紧拳头、咬紧牙关等方式让自己麻木,就像僵住了一样,从而扛过恐怖的考验。但这也是科恩博士不提倡的。

    人在麻痹自己忍受恐惧的过程中,并没有机会弄清一个事实:这个紧张是来自自己的担心,还是真实的危险?

    咬紧牙关的真实情况是孩子感觉自己已无路可退,不得去隔绝真实的感受而“豁出去”,就好比运动员靠服用兴奋剂来让自己完成比赛一样。

    孩子的确扛过了恐惧的时刻,但由于他没有直面感受,所以“安全系统”没能得到升级或重置。

    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可能会有这种困惑:孩子明明上一次还表现得很勇敢,怎么这次就变怂了呢?其原因可能只是因为上一次孩子是在咬紧牙关,而并没有做到直面感受。

    科恩认为能让孩子克服恐惧的最关键步骤是协助孩子直面感受:放松地让自己暴露在负面感受中,同时告诉自己:我是安全的!

    让孩子直面感受,是在临界点上克服恐惧的核心。

    临界点, 是从物理学中来的,指的是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前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心理临界点指的是人们在面对恐惧时,虽感到害怕但仍可以有所行动的那个点。

    以学游泳为例,有的孩子需要在出门前就被推一把,有的孩子则是在下水前纠结犹豫一番,还有些孩子是不敢把头埋进水里,另外一些孩子可能是不敢跳水。

    怎样在尊重孩子和避免孩子逃避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孩子感到恐惧的心理临界点上支持他克服恐惧呢?

    答案是不能强推,也不要拖后腿,而要做到轻推!

    首先,轻推时需要注意和孩子保持联结,这样才能避免“情绪失控”。

    有的父母出于自身的愤怒和挫败感,会强行把孩子推过临界点——就好比玻璃栈道上那个男人被同伴拖上去,还遭到讽刺。

    实践证明,被强行推过临界点的孩子,要么是靠咬紧牙关而度过,要么就情绪彻底失控。

    所以任何时候都请父母不要无情地把孩子投进恐惧的深渊,还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有朝一日会感激你今天的所作所为。

    强行把孩子推过临界点并不会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密,相反会更加疏远,这对增强孩子内心的力量感与自信心没有任何好处。

    轻推时第二个要注意的点是:轻推时持续向前,这样才能避免逃避。

    同样也会有父母不忍心太过冷酷——何必非让孩子这么痛苦呢?这样的父母最终会因为心疼孩子而任由孩子放弃。但其实父母和孩子内心都不会畅快,因为他们都知道,逃避换来的只会是更深的恐惧和担忧。

    回到开头举的例子上,玻璃栈道中那个女孩的伙伴,既给了女孩足够多的情感支持,让恐惧的她感受到被理解,同时又用具体建议和引导给予了推进,而不是放任她说,“好吧,你就别上了!”女孩在她那里感受到了安全,同时也有了勇气去直面“恐惧”这份感受,最终克服了恐惧。

    科恩还提醒父母先觉察一下自己是属于强推型父母还是鼓励逃避型父母。因为帮助孩子练习如何直面感受,首先需要父母学会直面自己的感受。

    我们只有认识到自己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帮助孩子学会直面感受。如果我们期待孩子不再逃避挑战新事物,那么自己首先应该勇于尝试。

    面对恐惧,我们有很多种应对的方法,一般的恐惧,不像是上文当中提到的玻璃栈道那么极端,比如说我们害怕饿肚子,我们就去劳作,用我们的劳作成果去换取食物。做事,这是应对恐惧的最好方法,但孩子们并不懂得这些道理。而面对恐怖,自己什么也不做,是一种让恐惧更加加剧的很糟糕的事情。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陪伴,帮助他们养成一种直面恐惧,解决问题的习惯。当然,恐惧是天生的正常反应,有的时候有些过于冒险事情是没有必要的,但对于我们生活当中的常态来讲,衣食住行,学习,劳作,要学会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孩子们不懂得道理,但是要让他们养成习惯,因为一旦反面的畏惧的习惯养成,这个孩子很可能就废了。

    在孩子应对恐惧而做事过程当中,我们要保持心灵连接(共情=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引导他们做正确的事,帮助他们一直走下去,直到把事情做完,这种恐惧的压力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在以后的人生途中,这些经历与习惯(启蒙)就是他们的勇气和底气,直面人生路,不逃避,不放弃一一这些是我们留给孩子们的宝贵财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游戏力Ⅱ: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读书笔记之三一一当孩子害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zm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