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林侧成峰
第十一周:读《宋徽宗》有感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5日),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
第十一周:读《宋徽宗》有感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瘦金书的意思是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赵佶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皆流于后世,且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
第十一周:读《宋徽宗》有感宋徽宗是个文人,是个艺术家。他不仅精通书法,擅长绘画,且工于诗词,艺术成就远远大于政治成绩,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第十一周:读《宋徽宗》有感
作为一个引领北宋文化走向鼎盛的艺术家皇帝,却几乎是教科书式的失败君主,他有着“重用奸臣”、“耽于美色”、“搜刮民财”、“玩物丧志”等诸多昏庸皇帝的典型特征,大家都知道的名著《水浒传》的故事中,在位皇帝就是宋徽宗,面对这样一个在大众眼中已经形成刻板印象的人物和一段历史时,将北宋灭亡的原因粗鲁地归结为昏君当道似乎就是很顺理成章的了。
第十一周:读《宋徽宗》有感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北宋的灭亡?徽宗其人是否又和坊间流传一致?对此,美国作家、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伊沛霞,抛开历史对他的严苛评价和世俗偏见,用数十年的研究重新展现当时历史语境下的徽宗形象。她试图从徽宗的角度,去解读徽宗,而非从已知的历史结果去倒推或谴责。
第十一周:读《宋徽宗》有感比如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徽宗画像,人们很容易通过画像想象徽宗是怎样的一个人,就像容易通过北宋灭亡的结果去推断就是因为他是这样一个昏君所以亡国。而这幅画作于徽宗离世之后,“画像可能是宫廷画家和高宗等人根据记忆以及期望中徽宗的形象所绘制”,所以“对历史学家来说,至少同样重要的是,还要意识到哪些方面不应该从这幅画像中推断出来”,所做的就是努力让大家看到历史严苛评价背后的宋徽宗是怎样的,而非“画像”之中。
此外,面对本就不多的一手史料以及扑朔迷离的野史笔记,作者严谨考证的史学态度也使得书籍具有更高的含金量以及参考价值。书籍在附录中特地列出《不采用有关徽宗及徽宗朝一些常见故事的原因》,因为“决定哪些故事可信,这是历史学家面临的一项最基本的任务。”,而这些例子都是被一些现代学者当做真实史料来用的,比如“徽宗出宫夜访李师师”,在伊沛霞教授认为,“它看起来太像虚构出来的故事,因此,我需要有更可信的看证据才会认为它是基于事实。”如此对待史料的怀疑态度让我印象深刻。
第十一周:读《宋徽宗》有感
作者作为一位西方汉学家,跳出了儒家的道德评价,回归历史的真实情境,站在宋徽宗的身旁,去发现他身上那些被忽视的历史事实。
第十一周:读《宋徽宗》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