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版的西游记,是影史的一道丰碑,就算拿到今天来看,其剧情的精彩和对小说的高度还原也堪称经典。大家最早对于西游记的印象也来源于此,很多人甚至没有看过小说。在电视剧里面,我们看到了一个软弱无能,伪善怕死,智慧低下的唐僧,相信很多人都感到不理解,是不是电视剧为了推崇孙悟空因此贬低了唐僧。
非也!真正看过小说的人,才会发现,书中的唐僧比起电视上的更要低俗。当然了,口说无凭,总得拿点真实的依据和论断出来才能让人信服。
其实《西游记》原著本身,我是谈不上多喜欢的,真正细读过西游记的话,就会发现很多角色的本身,远远没有我们民间推崇的那般伟大。比如孙悟空其实从来没受到过天庭什么压迫,比如猪八戒当真就是好吃懒做,而且喜欢煽风点火幸灾乐祸,真正好一点的反而是沙僧,虽然没啥智慧,好歹也没什么坏心眼。但是这并不阻碍《西游记》成为一大经典,其本身不仅讲诉了许多精彩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塑造了许多形象为后人改编提供了一个庞大的世界观。在《西游记》改编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悟空传》,这本书里面所包含的理念以及人物的塑造,都要超越《西游记》很多。
说到这话,肯定很多人不乐意了,《西游记》可是四大名著,一部改编谈什么超越。
这话也有道理,因为说道影响力的话,那肯定是超越不了,《西游记》所产生的影响力整个中国几乎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比拟。而同样在故事性以及叙事方面,《西游记》明显也要更加出色,更适合传播。很多人觉得经典就是最好的,无可超越的,我是不这样认为。青出于蓝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不认为现代人写出超越前人的经典有什么不现实的。就如同我确实认为《悟空传》在很多方面确实比《西游记》强得多一样。
玄奘是个神一般的人同样说回来《西游记》里的唐僧,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个高僧叫玄奘,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便是西游记的故事基础。然而,西游记里的唐僧虽然是以玄奘为基础,其实如同这个故事一样,唐僧本质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虽然书中他也叫玄奘,却与史实的“玄奘”毫无关系。
历史上的玄奘,是一个拥有大毅力大智慧的高僧,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在世佛,玄奘所到之处大多受人敬仰,而且其外交手段极为厉害,凭一己之力竟可撼动当初印度的僧人派系,非有大智慧之人不可做到。玄奘到印度取经,在印度传播佛法,其伟大被史学家称为“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而在《西游记》里面,我们看到的唐僧,毫不客气地说,“三藏法师”玄奘的优良品格,大智大慧,在唐僧身上,一点没有。
历史上,玄奘是为了探索佛学的根本,解决佛学上的问题,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从目的上看,玄奘的出发点是极为伟大的,并非是为了个人的原因,而是为了完善和弘扬佛法因此才前往西域。在西游记中,唐僧却不是这样的。
西游记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中,当唐僧答应唐太宗要前往西天取经以后,他回到寺庙有这么一段话:
玄奘亦回洪福寺里。那本寺多僧与几个徒弟,早闻取经之事,都来相见,因问:“发誓愿上西天,实否?”玄奘道:“是实。”他徒弟道:“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又道:“徒弟们,我去之后,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不然,断不回矣。”众徒将此言切切而记。
由此可见,在西游记里面,唐僧本人是不想去西天取经的,因为路途凶险,但是因为“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这才答应去了西天取经。所以,在取经的出发点上,唐僧根本是赶鸭子上架,跟弘扬佛法,解救苍生什么的大愿毫无干系。
说道西行取经,一路上艰难无比,没有相当强大的毅力和不畏艰辛的勇气,那是没办法完成的,历史上的玄奘之所以为人称道,也是因为这点。
西游记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里,唐僧和悟空经过蛇盘山鹰愁涧,马匹被白龙吞了以后,这里的一段对话倒是有趣:
“师父,我们的马断乎是那龙吃了,四下里再看不见。”三藏道:“徒弟呀,那厮能有多大口,却将那匹大马连鞍辔都吃了?想是惊张溜缰,走在那山凹之中。你再仔细看看。”行者道:“你也不知我的本事。我这双眼,白日里常看一千里路的吉凶。象那千里之内,蜻蜓儿展翅,我也看见,何期那匹大马,我就不见!”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着话,泪如雨落。行者见他哭将起来,他那里忍得住暴燥,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
不过是少了一匹马,唐僧就开始担心路途遥远,自己要吃苦了,不但不去想怎么解决,反而跟个娘们一样直接就开始哭了,搞的孙悟空都看不下去,说他是,这等脓包样。按我们现在的话说,等同于骂别人窝囊废。唐僧的软弱无能,在西游记里面比比皆是,并非只有这一处,电视剧中,这点也提现得恰如其分。
三打白骨精的内容其实很丰富而在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也就是三打白骨精的剧情里面,唐僧的心性更是展露无疑。本回开篇的部分,有这么一段内容,
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行者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行者道:“师父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你下马稳坐,等我寻那里有人家处化斋去。”
在荒郊野外,想要化斋自然是很困难的事情,毕竟正常人哪会住这种地方,孙悟空说的一点都没问题,不过身为得道高僧,唐僧在这时的表现,显得十分没修养。按理说这一路上孙悟空出生入死地保护他,是个正常人都懂得心怀感激,更何况是得道高僧。而唐僧却仗着自己能够支配这三个徒弟,没有任何感谢,反而责骂对方。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唐僧心里就认为这三个徒弟就该为自己鞍前马后,服侍好他,自己西行一趟不容易,要是挨饿挨冻受累了,那都是徒弟的错,都该被骂。佛法讲究众生平等,讲究慈悲为怀,所谓的得道高僧,连最基本的包容都做不到,实在是极为令人鄙视。而在后面被白骨精耍得团团转,被猪八戒三言两语挑拨得念紧箍咒甚至赶孙悟空走人,都将唐僧目光短浅,刚愎自用,心胸狭隘表现的入骨三分。
三打白骨精之所以是西游记里面最广为人知的一段,除了剧情曲折以外,在这里面所体现的人心才是最精彩的看点,然而可惜的是,唐僧的表现,明显只能是负分。
希望历史上的玄奘,不会被人遗忘纵观西游记全文,唐僧根本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胆小怕事,懦弱无能,推卸责任,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刚愎自用。这与历史上,玄奘的伟岸形象实在是背道而驰,这之间的相差,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很可惜被大家广为接受的《西游记》,反而使大家对于唐僧的印象停留在这么一个哭哭啼啼的形象上,对于真实的玄奘却是知之甚少。在感叹一部名著影响力的同时,也让人感叹传统文化的没落。
不过我倒也不觉得沮丧,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传承,只是暂时被掩盖在历史的尘埃中罢了,那些过往璀璨的文明就如同沙砾里闪烁着光芒的钻石,早晚有一天会让整个世界都为之侧目。
* * * * * * * * * * * * * * * * * * * *
刚开始更新简书,顺带推下之前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