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管理:快速有效地说服别人
崔璨
一个说了算的人,一个让人信服的人,靠的不是大嗓门,不是盛气凌人,而是非常准确地改变对方的心理预期,从而举重若轻地改变对方行为的能力。
要管理一个人的心理预期,一定要从这个人本身出发:
• 要明确让他知道,假如他现在的表现不一样了,结果会有什么差别。
• 要保证结果上的这个差别,是他真正在乎的。
我们在管理预期时,要掌握的第二个法则就是:一定要明确执行人是谁。
如果你想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要让他相信你真的会说到做到。立即行动比说上一百遍效果好多了!
对于上面这三种方法,已经免疫了。”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一个方法叫作:改变参数。换句话说就是,不按套路出牌,让事情不在原来的脉络下继续发展。
社会心理学之父库尔特·勒温在他关于“团体动力学”的研究中提到过,所有的权力都是在互动当中产生的,是在关系当中被授予的。
这里说的“权力”的拥有者,是在我们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存在的概念,不仅仅是职场中的上级,强势的朋友,也包含了各种各样能够对自己产生影响的人,比如权威、专家、老师、客户等等。凡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的能力,都包含在本章所讲的“权力”概念中。延展开来,影响力、说服力、领导力、控场力、可信度、气场等等,都是拥有权力的表现。
事实上,你随时随地都有权力,你是那个有力量的人,他们之所以可以让你不舒服的原因只有一个:你允许了他们。是你把让自己不舒服的权力交给了别人。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房间”,我们掌握着进入那个房间的“钥匙”,那就是我们的权力。“授权”就是把自己这把“钥匙”交给别人,让他能走进我们的“房间”。交出去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帮我们做点儿什么,是为了合作。
但很多人在生活中很难意识到自己手里握着这把钥匙,也没有意识到这把钥匙是不是交出去了。
这就好比我们把家里的钥匙暂时给了清洁工阿姨,让她来打扫一下卫生。可是,一些人忘掉了这件事,反而把这样的“清洁工阿姨”当成了掌握权力的地主恶霸,认为她随时都可以闯进我们家,如果她把东西弄得一团糟,我们也只能默默忍受委屈。
这很荒唐不是吗?对于那些糟糕的老板、摆脸色的老公、不讲理的婆婆、刁钻的客户,我们常常会抱怨他们“你凭什么这样、凭什么那样”,其实他们“凭”的就是我们糊里糊涂给他们的那把“钥匙”。所以,找回主动性、成为更强大的自己,先要看见这把“钥匙”,并能灵活使用它。
这就是言语上的主动权陷阱。我们在跟人交流时,由于表达不当,很容易不知不觉地就把“钥匙”给了对方。
管理者很重要的一份职责就是“培养团队,成就别人”,我的工作应该是指导同事,帮助他们成长,但我却一次又一次越俎代庖,代替他们完成工作,还抱怨他们不成长。
这不就是在行动上,把压榨我的“钥匙”交了出去吗?
你生气的时候,也许是你没有意识到,是你自己把让你在意/伤心的“钥匙”交给了对方,你允许他可以在你心里走来走去。而你不肯收回“钥匙”,也许是因为你想挽回他,又或者是为了纪念这段感情。总之,是你交出了那把“钥匙”。
所以,在那些无助的时刻,如果能够看到自己的权力,我们就不再是一个无辜的小白兔,不再是一个无助的受气包,我们就会明白:他能这么做,是因为我给了他“钥匙”。换句话说,我也可以选择不给他这把“钥匙”。
看到、表达和行动是权力管理的三把“钥匙”
看到:知道手里有“钥匙”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看到”。你先得知道自己手里有这把“钥匙”,这是最关键的。
为了更好地看到“钥匙”在哪里,我们可以尝试列出自己的授权清单。
第一步是写出自己的困扰: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授权清单,我们也可以称之为“5W表格”。就拿前面说的“孩子不听话”为例,这件事情的授权清单是这样子的:
这样一来,当我们遇到看似解决不了的困扰时,列出授权清单,就会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那把“钥匙”了。
所以在工作中,“表达”就是行使权力。把自己的想法、建议表达出来,等于是在和别人说:我是有权力的。
表达:牢牢握住自己的钥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