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乘,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贵族才能组织起来,庶民当个步卒已经了不得了。)
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我思:
这句话不好思考,因为孔子这句话主要是讲给执政者听的,对于我这样的“庶民”来说就有点遥远了。
孔子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
我就截取几个点胡思乱想一下。
01
“信”在儒家文化中占据中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仁义礼智信“五常”,还是宋代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甚至民国时期,孙中山、蔡元培改良的新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信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古人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个人没有信用在社会中必然无法立足。
《史记》中记载了一个关于齐襄公的故事。
春秋时期周庄王九年,齐国联合宋、鲁、陈、蔡四个诸侯国攻打卫国。卫国被攻陷后,齐国诸侯齐襄公担心周王会派兵来讨伐,就派大夫连称为将军、管至父为副将,统领兵马在葵邱那个偏远的地方戍守。临行前,齐襄公许诺二人:“现在正是瓜熟时节,等到明年瓜再成熟的时候,寡人会派遣别人替代你们的。”到了约定的时间,齐襄公也没有派人来替代连称、管至父。于是二人借着给齐襄公进献刚成熟瓜的由头,隐晦地提醒下齐襄公“该换人了”。没想到,齐襄公看到瓜后大怒:“替代不替代是我的主意,也应该是我说了算,为何还要来请求啊!等到明年瓜再熟时方可派人去替代你们!”连称、管至父也是狠人,得到回报后暗地里联合公孙无知,杀死了齐襄公,拥立公孙无知为新的国君。一代玩不伦、杀妹夫的诸侯,鲁国没灭得了他,反倒是因为不讲诚信、违背诺言,惹来人怒,葬送了性命。
齐襄公并不孤独,“前辈”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更是完美地展示了“狼来了”的代价。相反,商鞅立木取信,变法得以深入人心,秦国由此变法图强,打下从一个边陲蛮国到一统天下的根基。
人无诚信,无以立身。国无诚信,无以邦交。国家的诚信和个人的诚信一样重要。
三国时期的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头顶皇叔的名头,脚下却无立足之地。在赤壁之战后,好不容易占据了油江口。因刘备曾被汉献帝封为左将军,号左公,刘备驻扎油江口后即改油江口为公安,取"左公安靖,日后强雄"之意。可惜公安这地方地小物薄,不利于发展,于是他向孙权两次提出借荆州。周瑜生前,刘备没能如愿。等到周瑜病故,鲁肃继任。鲁肃从吴蜀联盟以抗曹操的战略方针考虑,劝说孙权暂时将荆州借给了刘备。刘备借得荆州后,即以之为立足点,北抗曹操,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至于“还荆州”一事,至今仍有"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俗谈。但“借荆州”一事,也埋下了吴蜀联盟的隐患,日后关羽败走麦城、陆逊白衣过江、刘备夷陵败家,蜀汉自此由盛转衰。
02
关于官僚行为增长论,美国经济学家尼斯克南认为,机构规模越大,官僚们的权利越大,因此官僚机构的目标是机构规模的最大化。这导致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甚至使财政支出规模超出了公共品最优产出水平所需的支出水平。此外,由于官僚机构通常拥有提供公共品的垄断权,例如,环境保护、国防、社会保险等都是由专门机构提供的。在很多情况下,官僚们独家掌握着特殊信息,这是他们能够让政治家们相信他们确定的产出水平的谁谁受益比较高,从而实现预算规模最大化的产出。官僚机构通常以两种方式扩大其预算规模。第一。他们千方百计让政府相信他们确定的产出水平是必要的。第二,利用低效率的生产技术来增加生产既定的产出量所必需的投入量(增加预算、附加福利、工作保障,减少工作负荷),这时的效率损失不是由于官僚服务的过度提供,而是由于投入的滥用所致。由此可见,官僚行为从产出和投入两个方面迫使财政支出规模不断膨胀。
看不懂吧?我们举个例子——北宋!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但就是这样一个王朝,财政上却一直捉襟见肘。除了外部“花钱买平安”的岁币,内部的“三冗”的“沉疴”积重难返。
所谓三冗,指的是冗兵、冗员、冗费,涉及的具体问题就是军队规模庞大、官僚数量过多、贪污腐败严重。“三冗”问题对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所以宋朝的苛捐杂税尤其多。为此,宋朝先后启动范仲淹主持的温和式改革和王安石主持的激进式改革,可惜最后都失败了。
联想到当前,其实目前进行的诸多改革不正是吸取历史教训吗?
03
古代社会,人民除了交税,还会有各种徭役。我们以最极端的战争为例,说明下为什么要“使民以时
春秋无义战,春秋名字的来源就是各国之间战争频发的时间。个人感觉秋季应该战争更为高发。游牧民族也有个词叫“打秋风”,说的就是秋季到中原劫掠。秋季草木凋零,万物肃杀。而代表能征善战和兵戈四起的白虎就是“秋之兽”。
当然,不是说绝对没有春季打仗的,只是很少很少。那为什么老是选择秋季打仗?
一方面是军事的考量,秋天粮食成熟,秋收之前发动战争,进攻方可以以战养战;秋收之后发动战争,己方粮草充足。而且“草黄马肥”,马匹作为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在秋天是最强壮的。
另一个方面就是时令了。春季要播种,耽误播种的代价在古代往往就意味着饥荒。夏季太炎热,发动战争容易引发疫病,不确定因素太多。冬天是窝藏的季节,大冷天的不是打仗的好机会。剩下的就是秋天了,不仅因为气候好,还可以趁机抢粮食。
不过等到生产力发展后的年代,特别是兵农分离后,战争也不怎么讲究了时间了,只要觉得对己方有利的时间,就开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