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六西格玛,大概在十三、四年前,那时我还在上一家单位玩命写代码,加班解Bug。有个加班也加的很洒脱的同事冷不丁问我听说过六西格玛吗?我说没有,心说和我有关吗?
第一次接触到六西格玛是在十年前,我们生产的一款医疗产品由于来料原因,不少成品接近规格上限,被扣留下来剖析。我们与供应商沟通,试图通过他们控制来料提升产品品质,但供应商以他们提供的产品都符合产品规格拒绝做调查。我转而想是不是产品规格定太高了?产品规格谁定的?怎么来的?一系列头疼的问题。有同事提醒我,客户需求问题可以找六西格玛相关同事帮忙。我咯噔一下,六西格玛?
后来就从临床应用工程师那里了解到我们这款产品的规格来自于医院的临床医生-要检查什么样的病灶,医生能看清病灶前提下的瑕疵底线等。一来二往地,我大概知道六西格玛说的是什么了。
很直白,用六西格玛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缺陷。我们设计产品,希望设计出的产品工人怎么造都能符合既定规格,最终用户怎么用都舒服;我们生产产品,希望出品的产品零缺陷;我们和人沟通,希望能达成与想要的结果一致; 我们出行,希望不会遇到延误,事故等不良意外……
六西格玛很拗口,表示的含义却异常简单,就是希望在做事少缺陷,少到什么程度呢?比如说生产1000000次出现少于3.4个缺陷。这个标准对很多行业可能够了,但对飞机运营等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坐的飞机事故率远低于这个的。要不然我们不敢坐飞机了。
目前六西格玛有对产品流程程序机构做改进的,还有设计产品流程程序机构的。一般从定义做什么,有多少益处,找谁做,做多久开始。进一步就得看所做的事情怎么衡量,怎么验收。无规律,不方圆。如果所做事情没法细化并且不能量测的话,很难做成的。接下来开始分析当前的状态和能力,要找出提升或者制约状态和能力的关键因素。知道哪些是关键因素后,提升改进或者重新设计,找出关键因素和改进目标的关系。最后优化关系模型并验证它是行之有效的,并且要出台一系列相应措施让改进成果或模型在未来的应用中不打折。
六西格玛像一座桥梁,把我们从学校中的理论知识,用一众便捷工具转化到研发和生产中。比如电饭煲,有厂家说她家的做米饭香喷喷的非常好吃。怎么做到?什么是好吃的米饭?电饭锅能做什么?无非就是材料好,电器性能功能合适,参数设计得当能烧出大家认可的好吃的米饭。六西格玛提供工具比如说收集客户需求,找到什么样是好吃的米饭?和好吃米饭的电饭煲相关的关联项,还可能进一步做实验,获得做饭温度时间水分等的优化控制曲线,最后给大家一些做饭标准流程,让大家用电饭煲都能做出香喷喷的米饭。
当然六西格玛的方法论不限于研发生产,也用于生活服务领域,比如医院看病流程复杂问题,解决女人有成堆的衣服总觉得缺一件问题等。我有同事和他太太买房买车用六西格玛工具做了最后决策。
现在,即使随性如我,六西格玛也成了生活工作中的一部分,依赖它,我明白我要的是什么,能把事情做对并做得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