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苏清涛的《恋爱真相:最好的爱情是彼此高攀》,作者说:
生活除了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柴米油盐,我相信,我既有能力从“高大上”的诗和远方中获得乐趣,也有能力从世俗的柴米油盐中获得非凡的满足感。
还引用了周国平的一段话:“最好的情书,并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写在柴米油盐里的。”
话说我和先生的故事,就是从柴米油盐开始的。那时候我和先生结婚,每天为做饭发愁,而我还是一个需要母亲照顾的孩子呢!
婚后先生常取笑我:“当初就是因为听说重庆女人很会做饭才追你的,没想到还有不会做饭的重庆女人。”
结婚前,我一直无法忍受在厨房里灰头土脸的那种样子,那时我就天真地想,结婚后我一定不要当“家庭煮妇”,整天围着灶台转,围着老公转,围着孩子转,做一个旧式女人,用愁网编织一个个不能实现的梦想。
先生很纳闷:“你一个农村女孩,也不是独生子,怎么就不会做饭了?”
我上头有姐姐,她是家里的老大,承担的自然比我多一些,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会了姐姐做饭。我下头有弟弟,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母亲生怕没有教好,以后长大了不成气候,很小的时候,母亲也教会了弟弟做饭。
剩下中间的我,从小体弱多病,母亲一直担心我不能长大。等我熬过了最艰难的那几年,母亲心疼都来不及。于是就鼓励我:“既然你干不了体力活,就不用学做饭了。好好读书吧,争取长大了做个脑力劳动者。”
因为不会做饭,还吃了不少苦头。有时候家人去吃酒席,我不愿去。一个人在家,让柴火熏得眼泪直流,费了半天才把母亲前一天晚上留的饭菜加热好。
结婚后,先生倒也没有嫌弃我,我们达成一致的观点,到外面吃。可是吃了几次就厌烦了,价格贵不说,也没那么合口味,有时还吃不到自己想吃的菜。同事总是建议我们在家做,说自己做的健康点。先生搪塞着:“在外面吃方便点。”
有一天我们终于下定决心自己做饭吃,可是我连锅碗瓢盆菜刀菜板这些东西都没有概念,也不知道在哪里买。先生一个人给我买回了这些厨房用品,从此开始了有烟火的生活。
其中闹了不少笑话,有时把菜炒糊了,有时为了图方便,就烧一个白水汤菜,不知道是鼓励还是真的好吃,先生每次都吃得心满意足的样子。第一次做麻婆豆腐,居然买了两斤,到如今先生还说我“眼大肚子小”。先生更让我哭笑不得,有一次让他去买韭菜,回到家我就来气:“让你买韭菜,怎么买了小葱回来?吃了那么多次韭菜,难道你还不认识吗?” 先生振振有词:“就是韭菜,我买了之后,旁边的奶奶还问我韭菜多少钱一斤。”
后来就慢慢喜欢上了做饭,尤其是在每次想要偷懒,纠结出去吃还是在家吃的时候,先生鼓励着:“在家做吧,我喜欢吃你做的饭。”
有时候,先生为我系上围裙,卷一下衣袖,或者说一句:“媳妇,辛苦了。”都会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为了让一家人吃上可口的饭菜,我开始向每一个会做饭的人学习,他们也乐意给我分享。每天都学习,厨艺慢慢有了长进。
一开始只会做素菜,后来学会了做荤菜。一开始只会炒A,后来会A炒B,再后来会A炒B炒C。一开始做一两个菜也要很长时间,后来一顿饭可以做好几个菜,还要考虑搭配。
还会跟着别人学做枇杷膏、山楂膏、糖蒜、酵素、葡萄酒等,在吃的路上越走越远。
有段时间先生居然说:“有一份薪水还不算太低的工作,有一个老婆为我做几个菜,我就感到很满足了,竟然不再奢求别的了。”那就是对我最好的奖励。
一场新冠肺炎,柴米油盐让我们重拾烟火的幸福,让人升起儿孙延绵的感觉。
我喜欢择一个阳光满满的午后,伴着生活阳台上的暖阳,一个人安静地待在厨房,完成自己想要做的家常菜。
在厨房里,流水声是轻音乐,锅碗瓢盆是摇滚,蒸、煮、煎、炸是交响乐。
我还喜欢想象着西红柿、橘子、菠萝、青椒、蓝莓、茄子、菠萝……幻化出一个色彩斑斓的大世界。
还有些小幸福是属于一家人,比如第一次做面包,是件很有仪式感的事。
先生不停地揉面,安安负责看视频给我们指挥怎样操作,还抢着做每一步他能做的,我负责拍照,不放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这期间,安安有些好奇,没过多久就会去看面粉发酵情况,面卷儿进入电饭锅后还去偷偷打开过盖子,面团第一次发酵好后还被他按了一个印子。
我们喜欢看面粉在黑暗中撕裂,经过漫长的等待,变成强大一倍的自己。
忽然想起苏清涛说过的一段话:“对普通人及泛泛之交来说,从世俗的交流上升到精神上的交流,是关系变亲密的标志;但对咱们这种不食人间烟火、互相深爱着对方的人来说,能放下那些‘灵魂对话’,去谈论柴米油盐,才是关系的升华。”
让爱在细水流长中传递,最好的爱情,就把它们写在柴米油盐里。我记得你喜欢吃牛排,你记得我喜欢吃小龙虾,这就是最好的情书。
文/思伊星光小仙女
2020.6.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