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新闻:奇迹!新疆石油工人下班时间种树,在沙漠创造一片绿洲!写句赞词:人是美好环境的创造者。收获最多点赞。生长在地球上的树木,是人类的好伙伴,为我们展现环境靓丽,为我们人生增色添彩。
小时候,就知道树木为我们家的生活作出巨大的贡献。随父母开发北大荒,起初在完达山山角下居住。尽管东方的阳光被山挡着,晚会儿才见太阳。但山里的木材为我们燃起火红的灶台,家人吃上热菜热饭;烧热火墙和火炕,暖暖的屋子挡住了冬天的寒冷。那木材是在山里,要运到自家门口,才能用上。于是就有了那个时代东北孩子都懂的:“拉柴火”。
“爬犁”是运输工具,现在只有冬季在北方游玩的人,才能坐上马拉着它在冰雪中欢笑。而这“爬犁”远不是最原始的模样,当年我们把柴火运到家,正是替代着马的作用,肩挎绳子,两脚抓地,一步步在冰滑的路上,拉着柴火向前,向着那热乎乎的家中挺进!
我同学的弟弟是绝对不愿干这活,说是吃人饭,干驴活。但那时越冬,谁家不把柴火准备的充足一点?看邻居:一栋四户的平房,每家都用柈子堆成院墙。有的还堆在远处的自留地里,用时往回抱。
没上学前,我还只是个帮手,上学后就带弟弟、妹妹们闯山了!我对拉柴火不是很反感,那是个一定要做的事,能有多大力就出多大力呗!山里的树木也不是随便可以采伐的,农场有护林员,要检查的!所以最理想的是找到“站干”,就是有些树不能继续生长了,站在那里,没有了树叶,枝干也风干脱落了。这种“站干”杨树居多,遇到一棵你把它伐倒了,截成几大段,往爬犁上一装,高兴快乐就到家了!然后再锯成短段,用斧头劈成细条的柈子,填进锅灶,爱着,火旺。当然,不成材的硬杂木,护林员也放行。有一种叫“暴马子”的树,长的曲里拐弯,不成材,烧起来还劈里啪啦作响;柞木出现空心也让伐,而现场锯倒它,很费时间的;桦树、榆树被风刮到在地的也可以当柴火,虽然桦树皮爱燃烧,但这两种木烧时不起火苗,一般人不愿往家拉;而椴树和水曲柳就截然不同了,椴木比杨木还软,一锯就下沫,水曲柳则茬都硬,半天锯不了多深。
记忆最深的是上中学那年寒假,我带着弟妹和两张爬犁早早进山了。没走多远,看到裸露的石山下,有几颗空心的柞木。伐倒,截段,装上爬犁,捆绑牢了。两个老大主舵手,再两个帮推的。但是,嗯?走不动!原来雪下不是冻硬的土地面,而是石头,爬犁在上不像在冻雪中那么滑,这可要使出牛劲了!就一段一段倒,先走一个,回头再推另一个。把妈妈给准备的干粮也吃没了,天也黑下来了,精疲力竭的挪到坡上。还要一长段就是下坡了。看到爸爸也寻找来了,带着哭腔说:孩子们!可找到你们了!他一个人拽一张爬犁,我们五个孩子拉一个,回到家,妈妈像招待功臣一样让我们吃个痛快!
自拍工作后,树木伴我搞建设。毕业参加工作,分配到工程连,盖房子。第一年就上山伐木,粗大的、标杆溜直的做房梁;细细的直长杆锯下来做脚手杆。那时,不像自家全靠人力;单位有了马拉爬犁,有拖拉机把伐倒的树拖出来,有汽车把截好的材运回去。
支模板、砍大梁。我们盖过一栋二层楼的小学,好像怕孩子们淘的把房子弄塌似的,还用混凝土打了圈梁,我与钢筋班的同事一起在木模板中绑钢筋。我被分配做架子工,三人协作,用胳膊把脚手杆运到高处,为砌砖的瓦工们搭平台。那两年,我引以为最自豪的事是:亲手搭建了28米高的脚手架,并在那插上红旗,写了散文诗来抒发感情。给了广播员,她说:诗挺好,可惜不能播。因为毛主席逝世了!红旗也低垂下来。
看现代,我国的基建狂魔,已经把所有建筑工具标准化,机械化。回味当年用木制的房梁、木制的模板、木制的脚手杆,对树木的感情仍然不减。在那个历史阶段,树木对国家建设所起的作用不能低估!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舅舅家的文军哥,是个木工,学会了打实木家具。沙发、立柜摆到谁家不让人羡慕?我在待业期间,用锯、凿子、斧头、刨子,把大的木柈子连锯带刨,做成四角小凳。而那年他要去“牙克石”帮人做家具,多远哪!还需要倒车的。我坐火车最远到过安达,哥说:牙克石林业局归黑龙江省管辖,齐齐哈尔还要往西。
没想到,我来到齐齐哈尔上学。一晃40年,多与机床产品打交道。对树木的认识却更加深厚!春天,杨絮飘飞到脸上有人烦。我却联想到茅盾的名篇《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它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就象傲然挺立的守卫家乡的哨兵;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飘飞的毛絮似乎在亲吻你的脸。秋天,既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黄叶,也有“万木霜天红烂漫”的枫叶,有那排排青松针叶不变的青翠,还有行行桦树带黑眼的苍白,组成生动的多彩画面;冬天,当大雪过后,你到嫩江边,看整体成功移栽的大棵松树,现场去体会陈毅那首诗的意境: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994年8月,随工厂领导去俄罗斯考察项目,坐火车从莫斯科到沃罗涅日市,路途中有一片望不尽的松树林让人羡慕不已!那么笔直、挺拔的,横成行,竖成线,而且很粗,到了成材的时候。我目不转睛的盯着,恨不得把头伸到飞驰列车的窗外。当2007年底,我在满洲里口岸,亲眼目睹成列装满俄罗斯木材的火车停在中国境内,心里竟有些惬意!
2010年,去宁夏督促吊车设备时,坐火车一路向西。秦岭还有绿色,而越往前,颜色就渐渐发黄。在张贤亮的西部影城留个影,还是缺少《绿化树》!
退休这几年,我感叹树木一直为我们效力。建设上用树木少了,钢铁材料、复合材料取代了它。树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防噪等功能发挥更突出了!焦裕禄一直感动我们,他“不嚼别人吃过的馍”,亲身调查出种泡桐树来治理兰考风沙的经验。全国治沙标兵殷玉珍,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斗,20多年来绿化荒漠6万多亩。感动中国,世界诺贝尔奖提名。
2016年,4月飞游厦门,南湖公园有佳木,大榕树长的盘根错节,小叶榕生的披头散发;槟榔树高挺,显出一身正气;棕榈树矮壮,好像满身是包。9月歇息在秦皇岛,到植物园认真的看了多次,并用镜头拍下树木的尊容。那么多过去不知道的树种,不认识没关系,旁边树立的铭牌告诉你:油松、黑松、云杉、紫藤、丁香、国槐、黄金柳、千头椿、梧桐、红枫……。树木的千姿百态,令人百看不厌!
在无锡这里,又认识了一种观赏树:广玉兰树,花期6月。资料介绍:原产北美东南部;苏南一带常见栽培;我国长江以南各省也有栽培为观赏树木;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抗性强,可在大气污染严重地区栽植。
迟子建有篇散文道出:她已故的爱人有个“天上的想法”:把大兴安岭全境五十多万人,都迁出去,异地安置,做到真正的封山。靠自然的力量,几十年后,树起来了,动物也起来了,中国会留下最好的一片原始森林。他是对人过于悲观的,认为只要人在,自然就会遭受破坏。我们不应只看到人进树少,看不到人进、树进、沙退的壮举。人要做美好环境的创造者,就要与树木和谐相处!树木为我们创造了财富,我们怎不创造更多的奇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