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有一个重要的报告,昨晚却没睡好,早晨起来又出现各种不顺,出门发现没带电脑、路上又遇到了堵车,最后好不容易赶到会议室,却发现存在U盘里的一个重要的文件,竟然打不开了……
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觉得这一天都不太顺。有时候这种不顺心持续多天,就好像遭遇了“水逆”。刚被警察抄了牌,第二天又收到几张超速罚款单,第三天车停错了位置被拖走……
其实,你的生活倒并不是受到了星象影响,而是受到了自己大脑的“带宽”影响。
电脑系统都有个快捷方式,可以查看系统进程。你可以看到哪些程序占用了内存太多,哪些只是在那里静默的工作,耗费资源较少。
windows系统中的任务管理器很可惜,我们的大脑暂时还没有这样的功能,很多时候我们也意识不到,哪些东西正在严重地消耗着我们的“内存”,或是占据着我们认知的“带宽”。
但有一种外在的特征,让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东西在影响着我们。那就是问问自己,当前稀缺的东西是什么?你现在最缺的是钱?好友?还是家人?食物,或是时间?
大脑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就是你缺什么,它就会过多地关注什么,所以你稀缺的东西,正好表明了哪些东西在耗费着你的“带宽”。
有时候着急出门,满屋子找不到手机,最后发现竟然在自己的左手里拿着。这时候,并不是你左右脑没有相互协调好,而是你满脑子想着别的事情,或是要赶的公交车马上要来了,或者是想着一会儿怎么向人事部门解释你的迟到。
这些事情占据了你大脑近100%的处理能力,因此你根本连意识到其他事情的能力也没有了。如果按照一年、一个月或人生的一个时间段来说,肯定有些东西占据着你大脑大量的带宽,让你腾不出空间来处理别的事情。
模仿电脑系统,可能一个人当前的大脑使用情况如下:
大脑任务管理器缺钱的时候,我们满脑子想着怎么赚钱。就像饿的时候,你满脑子只有食物一样。正在减肥节食的人,尤其明显,饥肠辘辘的肚子时刻在提醒着你,该进食了。
但你脆弱的理性总是控制不住,在网上翻看别人大夜里发的美食照片,或者仅仅看到电视广告里的外卖都觉得美味无比。
饥饿占据了节食者所有的带宽资源,就很难再有心思去考虑别的事情了。没钱的时候,我们也是如此,总是想着这里能够赚一点,那里能够“贪”一些,买这个能够便宜一点,把不用的东西处理了还能增加点收入……
稀缺就这样占据了你大脑的“带宽”,甚至影响到了你的智力水平。研究者发现,对于种植季节性作物的农民,在收割前通常是缺钱的时候,若这时候测量他们的智商,总是偏低。而在收获之后,有了闲钱,智商就能够提高10个左右的点。
因此,穷人并非是智商低导致的,而是穷人过多地把大脑资源关注在钱上,最终导致了认知能力下降。而认知能力的下降,又让人更加陷入贫穷的泥潭。
这就是《稀缺》一书所讲的,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的。
《稀缺》中文版封面对于富人来说,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同样的道理,稀缺让他们陷入忙碌之中,有各种会议要开,有各种人要见,各种事物需要处理,这些都让他们越来越缺时间。
钱和时间并非只是稀缺的两种常见形态,我们还有却朋友的,缺心眼的,缺德的……。总之,稀缺是我们的常态。
如何规避这种稀缺的陷阱?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制造“富余”,既包括时间上的余闲,也包括金钱上的富足。这么看来好像是很矛盾,本来没钱,如何创造富足?没有时间如何制造余闲?
其实正是因为穷,所以才要存钱,而不是去借贷。存下的钱会让你变得有底气,也变得更加灵活处理生活中的风险与紧急。
美国有一种工薪日贷款,就是在你缺钱还没发工资的时候先应急借贷,等发了工资再还上。然而,这并没有改善穷人的经济状况,反而使得他们最后越借越多,最后工资都不够偿还利息。
稍微的富余可以让你考虑更加长远,而不是深陷于当下的困境。缺乏时间的人也是如此,在两个会议之间留足空闲,这样不会因为上次会议拖延而导致后面一连串的会议推迟。
《稀缺》一书的重要意义在于,用心理学的方式去理解经济和社会行为,是行为经济学和认知心理学结合所诞生的思考。因此,作者才说,稀缺是一种心理状态,“资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态”。
我基本上同意两位作者的看法,但有一点可以补充的是,既然稀缺是一种心态,我们调整心态,也可以应付稀缺。
我们有句成语叫做“宠辱不惊”,或者直白的说“贫贱不移”,无论身处何种资源状态下,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应对稀缺最厉害的杀手锏。
我们时刻面对的是各种稀缺,了解自己处于何种稀缺,其实就已经摆脱了稀缺,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自己如何被稀缺的心态所控制,从而调整这种情绪,就可以走出稀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