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514770/9452041fea4ac4f1.jpg)
-01-
我曾和一位男同学讨论张承志的《黑骏马》,我说:“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感动。”他说:“感动能有个什么用。”这让我一语凝“噎”,最终不欢而散。
平时和其他人交往,当他们知道我是文学院的学生后,都会惊叹一声,然后问:“你们要看许多书吗?”
我回答:“因为专业原因先是让自己读书,没想到最后爱上了读书、习惯了读书。”
“那你读书为了什么?”
我回答,“为了感动吧。”
最后还是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感动有什么用啊?”
感动有什么用?我根本就无法回答,因为在我的心中感动的存在并不是用的。人们喜欢分类,好像人就分为男人和女人,事物就分为有用和无用。
最后不是用来用的事物偏要在两者中为自己找到位置,并为自己的位置找到恰当合适的理由,终究也失去了自己的价值。
史铁生在《老家》中写到“历史难免是一部御制的经典,文学要弥补它,所以看重那些沉默的心魂。历史惯以时间为序,勾画空间中的真实,艺术不满足这样的简化,所以去看这人间戏剧深处的复杂,在被普遍所遗漏的地方去询问独具的心流。”
西川的诗也说:“我打开一本书,一个灵魂就苏醒,我阅读一个家族的预言,我看到的痛苦并不比痛苦更多,历史仅记录少数人的丰功伟绩,其他人说话汇合为沉默。”
读书让我看到那些沉默的人、沉默的事和沉默的心灵。读书无非就是在那些沉默的句子和段落中,寻求一些理解、触碰一些思想、探寻一些真理。在收获共鸣、理解、思想、真理中,有所借慰,再有所感动。
余光中曾调侃自己说:“忙着写诗、译诗、教诗、编诗、论诗,五马分尸,几乎没有工夫读诗了。”这五类样样都与诗有关却不是真正地在读诗,在余老的语境中“读”应该需要一种境界,“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在“虚静”中读,才是真正地“读”吧。
因此读书就是读书而已。
读的书多了渐渐地形成一种文学感觉,这样的感觉让我们再次阅读时,听到更多的动人心魂的心灵,体会到更飘渺深邃的思想,达到距离真理更近的地方。我想这是感动的外延,亦是更深一层的感动。
-02-
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动,但也要知道不同人有着不同层次的感动。
一些人看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说那是一部变态的色情之作,一些人看了认为作品突出的表现了扭曲异化的时代,一些人看了会因王二的那句“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的话而感动,在荒诞的性爱关系中体会到真挚的爱情,懂得那个所谓的“黄金时代”。
“闻人籁而不知地籁,闻地籁不知天籁”,我想真正有文学感觉的读者,不一定偏要达到感知“天籁”的高度,但至少可以去辨别“人籁、地籁和天籁”。
如今爱感动的人太多了,《小时代》系列票房达到十亿,据说很多女生在电影院中看《小时代4》时哭得稀里哗啦。然而冯导根据刘震云小说倾力打造的《1942》却一片冷清。很少人关注这部良心、深刻之作为何无人问津,很多人都在关注冯导炮轰《爸爸去哪儿》(这是比较久远的事了,只是最近在看刘震云的书而再次引起我的思考)。
我不对此做什么深层次的评判,只是想说如今低头看电子书的读者太多了,每个人的手机里都存着好多部小说,而让我怀疑的是那些书的层次以及读者感动的层次。
-03-
我很感谢在读书中,让我看到被历史所遗忘的民生画面和不被历史所关注的心灵。
李陀在写北岛《蓝房子》的序中提到,一次他们谈论历史时,一位在考古学、古文学、古文献和先秦两汉思想史及历史的研究方面都有很深造诣的历史学家说:“历史——历史真正的作用就是叫人遗忘。”
如果没有刘震云的《温故1942》我们就真的只记得“那是国共抗日的一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英勇顽强地抵抗日本侵略者”。如果没有这本书,我们不会关心在这一年死了三百万人之多的河南旱灾,在旱灾中百姓在啃树皮,饿殍遍野。我们或许对民国的意识大概就是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战争频繁的过渡时代,人们处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中。
茹志鹃《她从那条路上走来》让我真切的感受到那时的世态炎凉、贫富差距以及困苦的命运。天若有情怎会让要强善良的奶奶有这样的结局,然而那就是不遂人愿、不遂人情的民国。
我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看到对文革的解释是,这是一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左倾错误。直到读杨绛的《干校六记》时,让我惊诧到当时的社会怎么会变成那样,当时的知识分子怎么会沦落到如此的下场。我又在《生死疲劳》的魔幻现实的笔法中,看到了农村在这一时期的荒诞,在余华《兄弟》的血腥描写中,看到被红卫兵惩罚的无辜人们的无奈、痛苦和绝望。
我渐渐的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在探寻社会主义道路的左倾错误,里面有太多人性的问题,这是偶然,也或许就是必然。
-04-
我很感谢书中让我看到新闻中所无法表现出来的另一种真实,关于现象背后内心深处的真实。
在新闻报道中我看到的就是阿富汗地区的动乱和穿着一身白的灾民,以及各个大国对处理中亚地区的争论。我知道的仅此而已,也不做过多的关心。
而看过《追风筝的人》后,让我看到了那里的另一面,让我对那里怀有无限的同情。这是一个关于爱与被爱,赎罪和解脱的故事。我们在其时间的跨度,人物命运变化的感动中看到宗教等级的恐怖,战争给人们的伤害,以及一些异化的宗教观念给人的压迫。
我很感谢读书给我一颗更加温柔、湿润的内心,让我多少有一点以怀疑的态度看待那些现实的表象。
-05-
我还感谢读书中让我知道一些现实的残酷。
当我多少感悟到哈代悲剧意识的原因时,我也多少理解老师所说的“哈代并不是一个悲观的人”的话。
《德伯家的苔丝》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也许我们渴望知道,当人类的进步到达完美的顶点时,人类的直觉更加敏锐了,把我们颠来倒去的社会机器配合得更加紧密了,在那个时候,时代的错误会不会得到改正;不过这种完美现在是无法预言的,甚至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英文原著中,这段话根据英语的语法顺序将“机器”一词放到最后,那种触动感也更加的深刻,让我体会到的是大机器的时代真的就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吗?真的就会比乡村的简单生活的世界更好吗?
从小老师就告诉我,我们是长在阳光下的花朵,但我的感受是,我们这些花朵是养在由卷子围成的温室中。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一文中说“假如我们真遇上了这么多没事,不把它说出来会不会更好。”
我想对待一些残酷真实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知道这种现实,但依然有一颗爱与希望的心。
就像哈代对苔丝命运细腻的刻画让后代的读者仍对苔丝抱有无限的同情;就像勃朗特为简爱也为自己设计了超越现实的美好的结局;像《偷影子的人》让“我”最终用风筝写下了“我想你”,让影子找到爱的归宿;像《小王子》让小王子的灵魂最终回到了花朵的身边,让我们在看天上的星星时总会想起小王子的笑声。
现实是残酷的,是功利的,所以我们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去学习各种技能,需要去生存。但正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妈妈对派所说的“理性可以让你生存,却解决不了这里。”妈妈指了指自己的心。
读书让我感动,让我寻求到一些共鸣,一些理解,让我在其中触碰到一些思想,探寻到一些真理。
感谢每一次的翻阅,让我在感动中看到那些不曾注意到的世界、生活和人们,让我有一颗湿润的心,让我成为更“好”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