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名著?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的也许就应该是那些真正热爱阅读与写作,并且还写出了公认的经典作品的人吧。因为经典作品对他们有着比一般人更深远的意义。回顾这些作者的经历,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曾表达过其他的经典著作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过他们的人生,最终引领他们走上了以文字来探索世界的这条道路。
我很喜欢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写过《为什么要读经典》一文,便是一个极佳的回应。卡尔维诺通过总结14条经典作品的特质,来解答阅读经典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经典作品不同于一般作品的独特魅力,并且梳理了经典作品与读者“我”以及当下这个时代的关系。简而言之,无论阅读能够带给我们什么,阅读经典作品就能把这种体验更强烈化也更个人化十倍甚至百倍。
根据卡尔维诺的14条经典作品的特质,以下是我总结的经典作品不得不读的六大理由:
1)经典作品是一个取之不竭的宝库,无论读得早晚或者读过多少次,每一次阅读经典作品,你一定不会失望。
经典作品都已经被解析透了,我再去读还有意思吗?卡尔维诺的经典作品特质:一部经典作品永远没有被完全读透的一天。
经典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就因为它有丰富的内涵,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多样化的解读,就好像一条永远不会干涸的河流,人们永远可以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水分。《红楼梦》从问世以来就被无数人反复阅读和研究,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甚至形成了一门专业学派——红学。可见,一部经典作品是一个多么丰富的宝藏,每一次从中挖掘,都能源源不断地找到新的宝贝来,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已经三十岁了,再读这些中学生才读的经典名著会不会太晚了?卡尔维诺的经典作品特质:无论读得早晚,经典作品都能带给你同样丰富的体验。
真正的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接收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内化的过程。不同的年纪和阅历会让读者和经典作品之间产生完全不同的化学反应,读者也会获得完全不同但一样强烈的感受和体验。十五岁第一次读《红楼梦》,也许你只会读出爱情的悲伤;但若你三十岁第一次读《红楼梦》,也许就会读出性格决定命运的悲剧性以及复杂的人情世故。阅读的早晚没有优劣之分,最怕的就是你从来没读过。
经典作品读一遍,知道在讲什么就够了。卡尔维诺的经典作品特质:每一次阅读经典作品时带来的体验都和你第一次阅读时一样丰富。
经典作品值得被反复阅读的原因就在于每一次重读你都会得到不同的体验。与之呈现明显对比的就是一些靠某一个诡计来撑起全书的侦探小说,这类小说一旦读完一遍知道了诡计,就完全失去了再读一次的意义。但经典作品却因为其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可以被多样化解读的可能性,会让你觉得常读常新,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阅读方式、角度、侧重点、心态、阅历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你所获得的体验就好像在阅读一部全新的作品一样。我们学生时代读朱自清的《背影》时,也许觉得有些过于煽情,很难感同身受地理解长辈的用心。但当了父母亲之后再重读一遍,也许就会默默地落下泪来。
2)经典作品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你总能从中找到共鸣,并且理解其成为经典的理由。
我没读过太多经典作品,其中大部分会不会十分晦涩难懂?卡尔维诺的经典作品特质:即使你是第一次读某本经典作品,你都会觉得好像在重温某些你已经读过的内容。
有这样熟悉感感觉,一来是因为经典作品本身极强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在阅读某部经典作品之前,或多或少都会了解和接触与之相关的书籍、故事甚至“剧透”,更不用提许多后人深受经典作品的影响才产生灵感,创作了自己的作品,因此我们对于经典并不会完全陌生。二来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可以超越时间和地域地一直存在并且受到各类人们的热爱与追捧,很大程度上在于经典作品所阐述的主题是普世的、有代表性的,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细腻的、让读者有很强代入感的,出众的写作技巧更让读者觉得作者精准地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因此读者在经典作品中更容易找到共鸣,因为经典作品写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经典作品都是被人吹捧出来的吧,哪里可能有这么好。卡尔维诺的经典作品特质: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读者一定会立刻在经典作品的图谱里找到属于这部经典的位置。
换句话说,经典作品是有一条金线的。哪怕在你完全不知道这是部经典作品的情况下开始阅读,往往一下子你就会被吸引住,并且意识到这一定是一部好作品。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因为它的好是普世的、可以引起共鸣的、经得起考验的、让人无法否认的,而不是软文或书评吹出来的。千万部伟大的作品有其千万种伟大的方式,但伟大本身就是它们的共性,这种伟大是很难被掩盖住的一定会发光的金子。只要你对经典作品些许有些了解,就一定能在阅读中一眼望见经典作品的模样;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经典作品,它们都会在文化绵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找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地位。
3)经典作品在质疑声中长存;在不断被“剧透”着,但读者们的阅读热情却丝毫不见。
经典作品好像都是人见人爱的,难道从来人没有否定过这些经典吗?卡尔维诺的经典作品特质:经典作品经常受到质疑,每次却总能全身而退。
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背景不同会导致大家对于作品的理解有很大差异,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即使被公认的经典也逃不开被人不喜欢、质疑甚至否认的命运。但经典作品之所以长存不是因为它从来不被人质疑,而是在于它能引发的质疑都是高质量的、极具深意的、甚至是有时代推动意义的。
真正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问题,是一个引子,而并非答案。经典的作品如果只是简单的说教或者心灵鸡汤,那注定是无法跨时代地引起不同背景的人们的共鸣的。正是因为经典作品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它能让读者在阅读后引发思考。哪怕最终的思考结果是对于原作的不认同,有时候甚至还因此写出了许多“新经典”来质疑或者回应原著,这些都不会损害原作的经典性,恰恰更凸显了原作的影响力和重要性。黑格尔对于理性的许多思考也是基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而产生的,对康德所提出的理性的概念既有肯定也有否认。正是基于康德的作品,黑格尔所提出质疑与反思进一步推动了关于理性这个话题更深入的哲学研究进程。
相比较而言,在当下这个浮躁的大环境中,不少人为了求爆点、炒话题、引流量,经常会通过随意地质疑甚至否定传统公认的经典作品来达到自己功利的目的,这些做法才是对经典真正的亵渎。
经典作品都是八股文、老三样,实在是没什么新意;更何况从小到大,早就听说过无数关于经典作品的“剧透”了,再去读估计也读不出什么新意了。卡尔维诺的经典作品特质:对于一部经典作品而言,人们道听途说得越多,以为自己越了解,在真正阅读时反而越能感受到出乎意料的新颖与独特。
卡尔维诺说,经典作品未必非要告诉我们一些我们本来不知道的东西。有时候在阅读经典作品中,突然发现自己知道已久的某种概念或者某个故事最初是由谁来写的、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的,这何尝不是一种令人感到兴奋的意外收获呢?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过卡尔维诺所描述的“哦,原来出处是这里呀”的这种顿悟和惊喜的并存的时刻。这种时刻往往就是我们最为欣赏经典的时刻之一,因为一方面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经典作品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力,在我们阅读它之前我们早就熟知它了;另一方面,我们又会像找到了谜题的答案一样感到兴奋,体会这种概念第一次被表达出来时的独特性,也算终于可以有机会去第一手地了解这些内容,而不再是道听途说别人夹杂着自己观点的二手复述。而这不正是阅读的一部分乐趣吗?
(下篇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