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今年25岁过半,三年前从考研堆里重新把自己捡了回来,现在的我即将毕业。上一篇文里我说过不仅要给通关的同学写一篇复试攻略,也要为更多遗憾落选的学弟学妹写一篇走心的文。可我该为不可避免要感到失落的你写点什么呢?我害怕自己会做出一篇标准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鸡汤文,所以我迟迟没有动笔继续思考着。直到某一刻我跳出自己现有的视野联想到——如果时光退后三十年,当我的孩子正面临高考落榜或者考研失利时,当他或者她在面临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极度失落时,为人父的我该说些什么?偶然听到60岁的杜丽莎老师演绎的这首写给画家梵高的《Vincent》时,我想我知道可以说些什么了。
在你20来岁最美好年纪里,却不得不开始要认清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里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越是通往金字塔顶端的教育资源越是稀缺可贵,你所报考的学校该专业每年只招收20个人,你该怎样去淘汰掉来自全国各地那些你看不到的竞争对手?在这条通往稀缺资源的独木桥上大家你推我搡、争锋相对,稍有一个不小心,你从桥上跌了下来。
我不能跨越时空的距离去亲手扶你起来,我要聊一聊第一件并没有那么重要的东西,叫“接受”。
杜丽莎致敬梵高“有些人注定无法做到更多,如果这是我唱的最后一首歌,这些都是注定的,没有关系的。因为我的表演时间只有这么多,我当然想唱更多,但这不止关乎我一个人,那么多观众,他们会选择他们想听的人。”
杜丽莎老师的这段淘汰感言是对“接受”最好的解读,这世上有很多东西并非由你一人之力就可以决定的,有人往上走做了分子,那就一定不可避免的有人要做下面的分母,当然你也可以弃权不参与这场优胜劣汰的残酷游戏,可是如果你决定要参与进来时,那么就必须接受这场游戏的全部规则,包括最坏的结果。对于如何接受最坏的结果这个问题我不想再多讲下去了,因为这的确不是人生中最难面对的问题,当你觉得接受失落是人生中最难熬过的事情时,你并不知道其实有更多的人死在了不知道如何接受成功这件事上。比起面对挫折,在接下来的人生中你会面临更多感官上很美好、实际上更凶险的事情。所以想哭你就哭一会,但别停下来太久。
❤❤
我想聊的第二件稍微重要一点点的事情,是一个你听过却还未真切感悟过的东西,叫“热爱”。在以后的漫长人生中你会发现所有你干的漂亮的事都具备同一样东西叫激情,而激情这层浮在表面能被人看到、可以物状的品质源于你内心的热爱。
你真的有那么喜欢学数理化吗,还是你顺从了老一辈人对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观念?你真的喜欢本科的专业吗,还是说你连由自己亲手填写报考志愿的意识都还没有形成?你是真的想做公务员、医生、律师、教师这些人人称道的稳定又体面的职业,还是被无形的舆论推着向前走?
我必须诚实的告诉你,我们的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会用在工作上,我没办法想象你的后半生将花在一件你并不热爱的事情上会是怎样可怜,我之所以用可怜如此严重的词语来形容是因为一想到你将无精打采、循规蹈矩的过着连自己都不认可的日子就会感到无比心痛。我们的人生并没有诗人们描述的那么仓促,真实的人生是以秒为单位慢慢度过的。我听过太多女生并不喜欢数字但被迫做会计的故事,我也从太多不同的口中听到同一句“混口饭吃”的落寞。
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难么?我必须如实的告诉你,很难,非常难,你会遇到不小的阻力,在互相拉锯的过程里你会感到自己从背后的脊梁上划开一道口子撕掉一层皮的痛苦,我不能为了鼓动而欺骗你。但是,比起这蜕皮的锥心痛苦更让人眼神空洞、感到空虚落寞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混口饭吃”。我不愿你做一个可怜的人,我也不想继续描述这种空虚落寞感,以后的你会发现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最终都会成为这样的人,或许有一天我也会。人生因为太过于真实而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温暖,我想有一天你会懂的。
❤❤❤
我想聊的第三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有些人叫它“专注”,“定力”,“平静”等等,其实这些人在扮演生活中不同的角色时共有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叫“工匠精神”。你一定听过,一定不陌生,但有认真的思考过吗?
杜丽莎老师在演绎这首《Vincent》的时候仿佛是穿越时空的距离与另一位艺术大师进行一次面对面的沟通,杜丽莎老师从6岁开始学习唱歌到如今60岁依然用满满的热情演绎每一首音乐,“热爱”是一种极度容易上瘾的感觉,一不小心就把一件事情做了一辈子。听杜丽莎老师表演是一种耳朵和内心的享受,她说“过了很久我才明白自己是没办法做到完美的,但我可以用真心演唱每一首歌曲”,我想我们都具备区分用心与炫技的感官能力,那种用生命在演绎的冲击力足以突破时空距离的阻碍直击内心。
梵高自画像·星夜And now I think I know
我想我已明白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你想说的是什么
and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当你清醒时你有多么痛苦
and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你努力的想让它们得到解脱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re not listening still
但人们却不理会,现在依然如此
perhaps they never will.
也许,他们永远不会……
《Vincent》这首歌由Don Mclean创作以纪念荷兰著名印象派画家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梵高最著名的作品《向日葵》和《星夜》中我们能够看到他笔下的向日葵和星空仿佛被赋予了鲜活旺盛的生命力,仿佛能够从物中看到创作者喷薄燃烧的热情,仿佛被带入卷进他极具魅力的星空旋涡中。
And now I think I know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说到匠心就不得不提到最近一个很火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面有一句话讲的很好。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但这东西还是与人的境界有关。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始终是以人的角度来认识,这就是人与物的关系,中国古代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是品格在要求这个椅子。”
这部纪录片有一个很重要又微妙的关系链,叫传承。师傅把手艺传给弟子,弟子再传给他的徒弟,就这么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传了一辈子,做了一辈子。里面有多位工匠师傅都提到了同一句话,“要坐的住”。这最简单直白的一句话其实囊括了大量的信息:文物是死的,可人却是活的,人和物在相互斗争中你妥协了下来,放下自己,去接受物,感受物,你就能开始坐下来静静的思考与观察。
❤❤❤❤
着急与浮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别急孩子,我就快要说完了。
很多原因造成了这是一个呼唤大师却又缺少大师的社会,比如一位教授每年必须发表定量的学术论文,一生只出一两本著作的大师在今天已经很难想象了。但是又很奇怪的是,这是一个并不缺乏“专家”的时代,不论出现什么样的社会热点问题都会一时间涌现出大量的专家发表着自己的一家之言,他们往往手舞足蹈的表演,屏幕前的信徒们狂热的追捧,然后过不了几天的时间,所有的一切就这样悄然的过去了,最后什么也没有留下,等待观众的是下一场专家们的粉墨登场精彩演出,就这样无限的循环没有谢幕,好像是一场怎么也看不腻的秀。
我希望你能进行一次内心的自我拷问:你的失落是因为落榜本身还是因为你无法继续做自己深深热爱的事情?
如果是落榜让你饱受失败所带来的痛苦,请转台看我写过的通关攻略。如果是因为无法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事情,我想说的是,倒过去重新再看一遍。
坦然接受→寻找真正热爱的事情→铸造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有没有觉得视野好像开阔了一些,有没有觉得此刻你正苦恼的事情如果放在生命延展的宽度上顿时显得那么渺小。你的内心有没有这样的声音出现,“噢,既然这是我要从事一生的事情,那么我又为何要为这一次的跌倒而悲伤不起或者中途改道呢?”
最后,我为什么没有说这个时代缺少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大师,而是说这个时代缺少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普通人?
因为“专家”绝非常人,可大师也是与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