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民间童谣趣谈

作者: easun | 来源:发表于2017-09-08 08:48 被阅读66次
    黔西北民间童谣趣谈

    童谣,多半是指为儿童传唱的一种朴素韵文。篇幅短小,韵律流畅,一般口耳相传。每个地方的童谣内容不尽相同,题材广泛,方言是童谣的主要语言形式。

    童谣最贴近生活,所以,中国古人相信,童谣是社会大事发生的前奏,也有很多起义军利用童谣宣传主张,营造宿命论,鼓动百姓。这里不做讨论。

    我的家乡在毕节,黔西北之地,文化蛮荒,但小时候,也听祖辈教过一些童谣。多半已经忘记,前段时间,看朋友圈有人发一首童谣,我记得小时候奶奶教过我。引发了我对家乡童谣收集的兴趣,这几天托人收集,整理了一些。也欢迎大家补充,这些民间文化,再不拯救,就消失了。

    在农村,儿童传唱童谣,多半在田间地头,大人教唱童谣,也多半在休息的时候。还记得第一首童谣是在夏天的夜晚,月色如水,大人们坐在院里,老人拿着长长的旱烟杆,长到他伸手点不了火,我们小孩子喜欢去帮他点火,然后看他银白色的胡子下,吧嗒吧嗒地吐出烟来。夏虫唧唧,月色安详宁静,三三两两的孩子,唱起这首童谣来:

          月亮光光,苏麻秧秧,何家二姐下河洗衣裳,洗得白白净。打发哥哥进学堂。学堂满,画笔杆;笔杆漏,画星宿;星宿出来拜一拜,黄狗扯到金腰带;金腰带,一对鹅,噼哩啪啦飞下河;河里有个蛋,拿给哥哥做早饭。哥哥不吃油煎蛋,要吃开水打鸭蛋。鸡蛋肠肠(后一个读阴平),鸭蛋肠肠,感谢大姐洗衣裳。

    这一首童谣教长,但是唱起来好听。没有旋律的变化,只用毕节话大声吟诵罢了,但是记忆里,童稚的声音,在那月光里,纯净透明,无忧无虑。

    黔北的童谣,流传于毕节,大方,黔西,织金一带,方言色彩很浓,很多字,是用方言发音。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家庭生活。

    黔北童谣里有很多反应家庭生活,亲戚关系的,且诙谐辛辣,童言无忌,大人也只是微微一嗔,不放心上,比如:

    金秀才,银秀才,妈妈骂我不成才。我咬妈妈手一口,妈妈哭出眼泪来。

    孩子这样唱出来,带着强烈的叛逆精神,估计妈妈也无可奈何。

    又如:

    打粑粑,下茶茶,茶茶香,请娘娘(阴平,即姑姑),茶茶臭,请娘舅,娘舅吃了倒在门背后。

    舅舅听了,估计也只会一笑,怪孩子开玩笑。

    又如:

    折耳根,遍坡生,我是娘舅的亲外甥。娘舅喊我多吃点,舅娘在半边鼓眼睛。

    这里舅舅是好人,舅妈就不好了。

    又如:

    山叉子,尾巴长,打个粑粑看老娘;爹又亲,娘又想,哥哥留我陪老娘。山叉子,尾巴花,提壶老酒去看妈。爹又想,娘又甜,哥哥留我坐三年。嫂嫂说我吃得多,我一捶打破她家大砂锅!

    这有点明代话本《快嘴李秀莲》的味道了。

    又如:

    小板凳,脚歪歪,打开后门桃花开;大姐有钱买朵戴,二姐没钱等妈来。妈上街,妈买粉;爹上街,爹买花。收拾大姐嫁张家。张家姐夫当堂坐,留着二姐陪妈饿。

    这里的二姐是被取笑的对象,如果小孩子唱出来,一般会被家里的二姐追着打。

    又如:

    哭稀包,打柴烧;烧不燃,拽他几弯刀。

    这一首我们小时候,谁要是哭了,一群孩子就会追在他后面唱,唱到他不好意思再哭。

    二,动物趣味。

    这一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是伴随还提时代最好的伙伴,把动物拟人化,孩子们能体验到塑造自主世界的成就感。

    如:

    猪拉柴,狗烧火,猫儿煮饭笑死我。

    又如:

    游郎郎,接婆娘;蚂蚁子,抬轿子;扑灯蛾,送亲婆;干蛤蟆(读克妈),吹唢喇;大螳螂,闹新房;一家老小喜洋洋。

    又如:

    嗡嗡嗡,李家官儿请我做媒公;牛驮胭脂马驮粉,像驮粗布十二捆,问你张家大姐肯不肯。

    又如:

    一对鸡儿捡米颗,捡得尾巴长妥妥。长又长,嫁给铁姑娘;铁姑娘嘴尖,嫁给犁辕;犁辕拱背,嫁给桃妹;桃妹逃走,嫁给毛狗;毛狗骚臭,嫁给幺舅;幺舅嫌她,嫁给田家;田家笑死,嫁给耗子;耗子爬岩,爬出儿来。花的花腰,白的白肚,爬的爬岩,爬的爬树。

    这里运用顶针手法,方便记忆,传唱也好听。

    三,社会生活。

    这类童谣题材,来源于社会现实,但具体无政治意义,是孩子们传唱好玩而已。

    如:

    点点窝窝,牛屎巴锅;张家做饭,李家挪窝,挪在哪家一窝落。

    又如:

    货郎郎(读阴平声),跑下乡。卖你妈的脑瓜骨,甭逗我家娃娃哭。

    这是大人们符合货郎的不满,孩子们拿来唱,追着货郎跑,也让货郎尴尬不已,货郎一赶,大家一哄而散。

    又如:

    当当当,卖麻糖,折了本,卖婆娘。婆娘不肯,遍地打滚。

    卖麻糖的气的半死,一群孩子,赶也赶不开。场景尴尬又甜蜜。

    又如:

    跛子跛过街,吃个猪奶奶;跛子跛过河,吃个猪脑壳。 缺牙巴,掏狗屎。掏得一升,两口子拿分;掏得一斗,拿做甜酒;掏得一石,拿做年饭;掏得一同,两口子在门旮旯头打一笼。

    这也是恶作剧的童谣,取笑跛子和缺牙的人,言语粗鄙,儿童们体验到语言暴力的刺激,带来快感。跛子和缺牙的也不会找上门,多半是骂骂咧咧的走来,但是有教养的家庭,会狠狠的说孩子一顿,不准唱这种歌。

    四,亲子题材。

    有的童谣不局限于孩童,也有大人哄孩子的。孩子们传唱开来,模仿大人的口气,得到一种成长的快乐。但是依然不免恶作剧一番。

    如:

    幺幺乖乖睡,妈妈去舂碓,舂得半升糠,拿给幺幺搅面汤。搅又搅不熟,抱起锅儿哭。

    又如:

    推磨嘎,压磨嘎,幺幺不吃菜豆芽;推磨咕,压磨咕,幺幺不吃菜豆腐。

    毕节的童谣,还有很多,但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记忆已经柔软似梦,仿佛回到了纯真的童年。人生如梦,童年时代,有的只是幸福美满。人生的很多辛酸和无助,只在成年后体验到。感谢我的家乡,在我童年时代,民风淳朴,彼时农耕文化里的人们朴素温厚。感谢我的父母,给了我完美的童年,给了我一个愉悦欢乐的家,让我在人生苦难中依然爱着家,坚信家是幸福的源泉。

    正如张振涛在《追寻民间抄本无双谱》一文所说:“民间谱本最辉煌的传播史已经结束,我们所能做的最理想的事,就是将农业文明的记录以最完整的状态留诸后世——这自然是守护家园的另一种方式”,童谣何尝不是如此!正逐渐被遗忘的童谣,恰如农业文明消亡的余音袅袅,它所承载的记忆和情感,正在渐渐褪色泛黄,却含着沉甸甸的乡愁!

    最后以一首毕节童谣,来祭奠我们永远逝去的童年。

    脚儿脚班,脚踏南山。南山有位,金银宝贝。金鼎锅,银鼎锅,草鞋儿子受奔波。奔去找到个金窝窝。金窝银窝,比不上自家的草窝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黔西北民间童谣趣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qg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