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萎的花
——淡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师生毕业上班的时候,大都是十几不到二十岁的年龄。有的刚上班就在初级中学,更有的第一次登上的就是初三毕业班教室的讲台。下面那群学生都是十五六、十七八岁(那时候在乡下上学晚和留级现象普遍,所以学生年龄一般偏大一些)的花季年龄,师生间几乎是同龄人、零代沟。这样就导致刚上班的中师生很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也乐意屁颠屁颠的围着他们转。
我就是这样一个年轻老师。那时早中晚三饭后都是学生老师的自由时间,没有辅导安排。就有男生或者女生三三两两结伴到我住室里来,翻找音乐磁带在录音机里播放流行歌曲,音量调到最大,歌声洒满整个校园,校长、主任们也不会来制止。学校里好像处处都生龙活虎,充满了欢声笑语。待到上课铃响,又都一窝蜂似的跑回教室,安心读起圣贤书来。
我的住室里除了有录音机和歌曲磁带,还有很多书籍,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书架上,特别是文学方面的居多,因为我喜欢读书,更爱文学写作。后来在来往于我住室的学生中,总能看到一个微黑微胖的女生,怯怯地跟在其他几个女生后面,当别的学生叽叽喳喳争论着播放哪个磁带歌曲的时候,她的目光总是出神地在我的书架上逡巡,然后轻轻地抽出一本书,小心翼翼地翻开封面,看看目录,看看内容简介,然后再放回去,再抽出一本……最后总有一本被她捧在手上,蹲在墙边,忘我地读起来。
这个女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了解到,她字写得特别好,洒脱流畅,男性化的字体,一点也不像她的性格。她尤其喜欢读书写作文,每次作文课上她的作文都被语文老师当做范文读、讲。
由于同样喜欢读书写作的缘故,此后我格外留意她。别的学生偶尔也会翻看一下书架上的书,也只是看几眼当时比较畅销的一些期刊上的小说。而她不是,她选读的都是一般人不一定读得下去的名著,这个爱好不由得让我诧异,而且惊喜。我开始有意把那些古今中外的名著摆放在书架最醒目的位置,以便于她找到。
她每次来很少说话,只是迫不及待地读书。有一天预备铃响了,学生都飞奔向教室,她踯躅着没有马上走,我问她还有事吗?她鼓起勇气怯怯地说:“老师,我可以把这本书带走看吗?”眼里写满了张皇和乞求。我微笑着看看她手中的书,是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写的自传《忏悔录》。“你可以拿去读读,不过,哲学家写的书都比较晦涩难懂”,我说。她低着头“嗯”了一声,嗫嚅着说:“所以,我想……我想多用点时间”。“好的”,我鼓励似的对她笑笑说。
再以后,她敢于向我请教一些写作方法技巧,也敢于要我向她推荐合适的书籍。话也逐渐多了一点,但终不像别的学生那般随意毫无顾忌。
除了怯怯的神情,她脸上还带有无法掩盖的忧郁,连笑都是忧郁的。我感觉出她与其他学生的不同,这种不一样,不是短时间形成的,可能在她小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我开始对她进一步的打探,果然得知,她的父亲在她上小学的时候就离开家了,家里靠妈妈一个人养育她和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妈妈带着姊妹三人过得很累很苦。生活的艰辛,过早的让忧郁的阴云弥漫在她的心空,笼罩着她的眼睛。她寡言少语,我不知道她喜欢读书写作文,是不是想通过另一种途径表达自己。
一个人是需要宣泄的,就算是一个自闭的人也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不管以哪种方式,让自己积压的情愫疏导出去,否则会向内释放毁掉自己。
她,迫切需要一个减压的方法,尽管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种方法,就是如饥似渴地读书,用笔和纸写下自己所有的情绪,无论是无尽的忧伤绝望 ,还是短暂的愉悦慰藉,都让它们从胸中、大脑里、眼睛里流出来,涂抹在洁白的纸上,她才能够不被压垮,才能够继续接下来的学业。
这期间,我与她分享了很多写作的技巧、要领。也给她讲,文章要发表出来让读者读到才更有价值,以及要想让文章提高被采纳用稿的概率,从标题到内容、再到形式需要注意什么。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调整,就可以让你的稿子大大提高通过率。在这样的强化训练下,她的几篇作文也陆续被报刊选中发表出来。那段时间,她脸上露出难得一见的开心笑容,尽管很快就会晴转多云、而后转阴,但这短暂的晴朗对她来说又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有一次,她抽出那本《廊桥遗梦》就要带走(她现在也随意自如了,拿书也不再征求我的意见),我阻止了她,告诉她这本小说要等她再长大一些才可以读。她疑惑地看着我。我从她手里拿过小说,放回书架。我没法给她解释太多,在我看来,对于她这个年龄初中生,这本书还处于“不宜”之列。
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成长着,像雨后花圃里面的花蕾,晶莹剔透,掩盖不住内在的华丽。我希望时光就这样一直延续下去,或许她就可以茁壮地成长,美丽地绽放,然后炫染出多彩的人生。
但是我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除了时间。而时间,是最残酷的吞噬机器,它不停地吞噬着这个宇宙之中所有的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有形的无形的东西,这些存在经过这台恐怖机器之后,成为一片虚无,消失于无形之中。
我有一种对她命运的担忧,也有一种想要帮她调整命运之舟航向的冲动。
我没有想过让她在时间之外永生,但是希望她能够精彩地走好每一步,遥远的将来,在路的尽头回望一路的脚印,可以不后悔,不遗憾。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一年后我离职外出学习,需要两年时间。她那年中考考的非常好,远超当年的中专录取线。那个年代的中专(包括中师)不亚于现在的211甚至985,毕业就可以分配到有编制的工作岗位上,捧上“铁饭碗”,成为十里八乡人们羡慕的天之骄子。一个乡镇能考上中专或中师的也凤毛麟角。
后来听说她没有去上学,而是选择南下打工。失望惋惜的同时,我知道这或许就是她的宿命。那样的家庭,承受不住她继续上学的负担。长女总要承担一些责任,否则,她的母亲会被生活的重担彻底压倒,她的弟妹们不能像她一样顺利完成初中学业(尽管她也是磕磕绊绊走完初中),她知道到了替母亲分忧的时候。于是,母亲在家操持农活,她出门打工挣钱,她认为这是她这样的家庭唯一的活路。
两年后,我学习结束回到原单位上班。寒假,我正收拾房间整理书籍的时候,她来了。还是那样的笑,只是减少了一点忧郁,笑得纯净了一些。个子高了,显得瘦了点,还是微黑的肤色,却细腻了许多。“女大十八变”,我心想。
她从挎包里掏出一本书,递给我笑着说:“相信你会喜欢”。一本精装版的《乱世佳人》,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一部名著,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反映女主人公斯佳丽的爱恨情仇的小说。我想起来,曾经和她聊过关于买书和借书的话题,我说有一本外国名著《乱世佳人》,我在学校图书室里看了不到一半就毕业了,书店里卖的又特贵,舍不得买,非常遗憾。她可能就记在心里了,这次回家过春节就买了专程给我送来。闲聊中知道她在南方工作生活还不错,小小年纪已经当了工长,工资待遇还行。为她高兴,我觉得这是她应该得到的命运之神的眷顾——这样说也还不妥,事实上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又过了三年,我也结婚了。直到后来再也没有见过她。从别人那里听说她混得不错,是一家较大公司的车间主管,属于白领阶层了,我也从内心深处为她祈福。
我婚后的第三年,女儿出生了,给我多舛的人生濡染了一丝亮丽的色彩,我开始积极地谋划家庭建设,平淡的生活也增添了不少乐趣。
在深秋的一天,突然邮差送过来一封信,信封上除了有我这个收款人的地址姓名之外,再没有任何可查的信息——哦,也不是,邮戳上有地区“东莞”,日期是一个月前(那时的通信效率,唉……)。算来应该大概是在中秋节前寄出的。洒脱流利的笔迹,仅从信封上寥寥几个字,我已经知道是她的信。
内容很简单:
今夕何夕?!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记得这个傻乎乎的学生。
怕给你带去麻烦,这些年一直没有去见你,但是关于你的消息我都在留意。以后的日子里,请忘记这个傻乎乎的学生……
信就这样戛然而止,没有过度,没有落款,没有日期。这个美丽的秋天,顿时平添了一丝忧虑和不安。
急切地想知道她的近况,哪怕有一点点消息也好。可那个年代,手机、电话都还不是普通人消费得起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络只能依靠书信,而她的来信上没有详细地址,诺达一个东莞市,竟然找不出一个邮箱可以投递我向她问询的书信。后来,在她一个亲戚那里终于知道关于她的准确情况 : 她死了——跳海!晴天霹雳!六月飞雪!江河倒流!山崩地裂……
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当时的感受,我只是木然地怔在那里,好久才回过神来。再问为什么?亲戚也言辞闪避,三缄其口。我大概猜出,好像是工作生活压力太大,感情失意导致这样的结果,但也不确定,而且我也不愿意相信和接受这样的碎片信息和别人妄自加上的推测。但是,她的香消玉殒却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随后我又进行了多方求证,证实了这个残酷消息的确切性。
根据获知的她的投海日期和给我寄出的信封上的邮戳可以大略推算出,当信寄出以后,她就开始着手做这个人生中的最后一件事了。或许这封信就是她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的语言!
她走了,最终没有走出自己的忧郁,没有逃出我的担忧。虽然我曾想纠正她的航向,但她最终还是驶向了深渊。
好长一段时间,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回忆中不能自拔。从第一次对她留有印象开始,一直到现在,关于她的点点滴滴,时而模糊,时而清晰,时而聚积成厚重的一团,时而飘散为漫天的云烟。我常常在宁静的夜晚,一个人闪烁着泪光,思考是什么让她过早的走到生命的终点,而那个终点原本还在很远很远之后,我总以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把她的终点前移了很多很多。我不知道那是一只什么样的手!有时候又感觉就像自己的这双手。这种错觉折磨得我寝食难安。
她不像现在的女孩子那么俗,那么物质,那么低级。她是纯洁的天使,天使是见不得污垢的,这也许是她离开这个污浊世界的原因?而我是不是也无意间充当了促使她离开的污浊之物?
不得其解,而似乎一切都有解。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界,每个人眼里都有一片风景,而她心中的世界是没有月光的晚上, 后来连星星也都堙灭了。她眼里的风景也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沙漠。她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生机。我恨自己,恨自己没有在关键时刻做一些事,给她种一颗星星,给她植一片绿洲,哪怕给她一点点的光也好。可事实上我什么都没做,真的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们全都什么都没有做,全都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一朵花在我们面前枯萎,皱缩,陨落在尘埃中,融化,消失……
那朵花的影子永远印在了我的心里,使我的眼睛里经常闪现出一朵枯萎的花。
——2024.6.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