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为资深近视党中的一员,没了眼镜就成了“睁眼瞎”的我们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共有别称——“四眼猫”。
每当我们往自己的眼睛里滴着眼药水,睡觉前贴几片眼贴,从镜片到镜框不断升级着眼镜配置,甚至冒着风险去眼科医院做激光手术,为了什么呢?答案很明了,为了缓解近视,为了更好地看清什么。但到底为了更好地看清什么呢?答案也一样明了吗?
02
记得高中时候刚配眼镜那会儿,只在上课需要看黑板的时候才会戴上。于是一个星期总有那么几天会把眼镜落家里。现在的安全感除了系在手机电量上,当时还有一种叫做「看不清黑板」的恐慌。这种恐慌在心理上暗示着我:你看不清黑板的板书,就肯定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就像手机一关机,就自以为和全世界失联了。
终于,在又一次忘带眼镜的课上,因为在那抬头直视黑板假装认真听课、完全不知道自己除了等下课铃声响起还能干什么的样子实在是太无聊了.......于是开始了各种乱七八糟的联想——比如听说近视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残疾,实在是扎心了。那些完全看不见的残疾人平时除了靠一根拐杖怎么够用.....虽然看不见,但是听得见啊!
于是想到《听风者》里的盲人调音师阿兵,瞬间戏精上身,像他一样的去听风——像听风一样地去听课。听课在于听,不在于看,我这么暗示自己。把注意力从“黑板上写的什么”全部转移到“老师在说什么”上,既然看不清黑板,那就尽量把话听清。
意料之外,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并没有发生。对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印象不比看得清黑板的时候差,连老师一节课的口头禅使用次数都“历历在耳”。
03
上述经历想表达的,不是说近视也没关系,清晰明亮的眼眸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无比珍贵的,必须好好保护。在此基础上,和我们原有的一双眼眸一样重要的,对于眼镜党而言,是我们的“第五只眼”,也就是上文所提及的一个词——注意力。
站在某种角度上看,我们加上眼镜,所拥有的“四只眼”,有助于拓宽信息接收的广度,让我们尽可能地不忽略任何一个我们感兴趣的信息:走在街上忽然看见一群人围成一圈便好奇凑上去成为吃瓜群众的一员;拿起手机随便一条推送弹出,点开一刷,半天就这么过去了。当人潮褪去,手机屏幕暗下,你有注意到你看到了什么吗?或者,你有注意到你在注意什么吗?
而被称之为「第五只眼」的注意力,更侧重于专注信息的的深度。你在注意什么,只有注意力知道,而你不知道。心理学大V采铜在谈到信息、知识与技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到了一个「解码」的概念——
“解码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理解。理解通常只涉及对字面意义的解说,常以自动化的方式进行,也无须做太深入的思考,并且理解应遵从客体本意,不可擅自演化。而解码则是一个更为主动和主观的过程。”
利用现有的知识对信息材料进行解码,将其转化为新知识,并通过实践的练习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为己所用,创造价值。
但注意力的滥用和缺失,使得我们总是停留在信息获取的层面,基于人性追求及时行乐的本能,我们总是将有限的注意力消耗于能够立刻满足自身好奇心,获取即刻的快感的事情上,比如网游、比如网络小说。久而久之,面对真正需要关注和探究的地方,注意力总是缺失的。
04
我们每个人都有双眸之外的第三、第四与第五只眼,用眼不当会导致视力下降,得不偿失,眼镜使用不当会造成不必要的磨损。每个人拥有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将其用于哪些地方,也是自己可以选择的。人生其实没有那么多的身不由己,与我自身而言,多的总是咎由自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