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网上一篇名为《35岁,我决定辞职考研》的文章火了。
博主老陈是家广告公司的HR总监,到了职业瓶颈期,因为不想被“温水煮青蛙”,毅然辞职考研。
他在自习室租了一个“格子”,每天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
整整一年,老陈断了玩乐、社交,几乎“与世隔绝”。
他不再像年轻时精力旺盛,闹钟一响总想多睡会;他不再无牵无挂,总得挤出时间陪家人。
他更没有年轻人的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却惊喜地发现:
这种每天给自己打鸡血的状态唤醒了尘封的干劲,他的思考力、记忆力也跟着越来越强。
等最后走入考场,他握着手里的准考证,梦回少年,胸中激荡着许久未曾有过的斗志。
这一刻,上岸与否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他感觉“好像找到了更好的自己”。
朋友JoJo和老陈一样混迹职场多年,决定考研时孩子刚2岁。
她每天提前两小时起床,上班学,午休学,晚上回家继续学。包里塞着试卷,坐地铁时做题,等电梯时对答案。
在家只要孩子一睡,立马逮住时间复习。
她说:职场妈妈考研很难,但一成不变的生活更让人绝望。
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毕业几年后,当年在学校学的东西,要么还给了老师,要么实践中根本用不到。
软件半天搞不明白,PPT怎么做也不满意,连辅导孩子做作业,也感觉脑力日渐跟不上。
年富力强的后浪一波波涌来,眼见他们能力越来越强,只会为自己的停滞感到心慌。
有人在迷茫中得过且过,但也有人想尽办法走出中年危机。
大龄考研的老陈和JoJo,只不过是中年人奋发的缩影。
不信你看看身边的人,除了考研,有人一年一个专业职称的考,有人跨行业各种兼职,开启人生的第二曲线……
学习力已然是这个时代的标配,再也没有做某事的年纪,只有做某事的决心。
培养自己这件事,什么时候做都不算太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