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作者是哈佛大学教授,托德·罗斯。他是搞教育学研究的,属于比较会写通俗作品的学者。
现在世界好像是按一个标准化的程式推进,有一点工业化的色彩。不管商业世界的工厂流水线,还是企业的组织管理形态,或多或少地会发现都有一些标准化的痕迹。整体感觉就是整个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机器,而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认知是要去了解这个机器,想办法去适应它,成为这个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一个小零件。
标准化的世界是怎么产生的?
上世纪40年代末,二战刚打完,当时美军遇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刚出了喷气式飞机,导致很多飞行员驾驶喷气式飞机时没有经验,经常出事故。美军就琢磨必须得采取措施。
有人提出,事故肯定跟驾驶舱的设计有关。因为他们研究发现,当时喷气式飞机的驾驶舱采用的设计标准是20年代的,新式的飞机直接照搬了这套标准,是工程师根据几百个飞行员的身材尺寸、体重等数据想象出一个标准尺寸,然后按照这个标准尺寸去设计的。
于是,美军决定重新测量这些飞行员的标准尺寸,在俄亥俄的空军基地搞了一次史上最大规模的飞行员的调研工作。当时找了4000多名飞行员,测量他们身体十个部位的尺寸,得出数据之后算一个平均值。测量的结果就是为了设计一个能够适合最大多数人的驾驶舱,他们认为平均数就代表了比较典型的大多数人的情况。
不过,把测量出来的平均数挨个跟飞行员比对,没有一个符合平均数的人。于是把标准放宽,允许有5%~10%的误差范围,还是一个都没有。最后又放宽了标准,只取三项,结果只有3.5%的人符合。
所以就反映了一个道理:一般人觉得所有人的身高、体重、腿长等数据的平均数,应该绝大多数人的身体数据会落进平均区域的范围之内,可实际的测量结果是绝大多数人都不符合平均数,没有所谓的标准身材。
三四十年代,美国曾经做过一次关于女性身材的调查。克利夫兰卫生博物馆举办了一场比赛,这场比赛的目的想找出一个最标准身材的女性,而这个标准是由一个妇科专家收集了15000名年轻女性的身体数据算出来的指标,这位妇科专家还根据指标捏了一雕像姑娘,名字叫诺玛。
克里夫兰的博物馆的这次选美就是找一个跟雕像诺玛身材一模一样的姑娘,有3800多个年轻的姑娘来参加这次选美。当时定了九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没有一个全部达到,大概有30人达到了五项标准。最终活动也是不了了之,为此,美国好多健康专家还在媒体上抱怨美国女性连个标准身材都找不出来,应该健康饮食。
这几个故事的结论是非常清晰的,平均化的身材,也就是所谓的标准身材是不存在的。如果稍微延伸一下就会发现其实挺可怕的,人类社会的很多政策其实都是按照平均的逻辑制定的,我们认为平均化就是符合绝大多数人的。
平均化的思想应用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的现状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标准化的思维是怎么萌发出来的?
有四个关键人物——
阿道夫·凯特勒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被称为“社会科学界的牛顿”,在社会科学领域是开山鼻祖一样的人物。凯特勒生活在19世纪初,一开始只是想搞好天文学研究。但是比利时爆发革命之后,他的天文台就被革命分子占领了,这导致他想找到社会的运行法则,研究清楚再用来治理社会,所以转去研究社会科学了。
当时有一个特别好的条件就是整个欧洲有了初步的数据统计,各个国家的政府已经开始统计每年的出生人数、死亡人数、传染病的发病率等,凯特勒就想,能不能把天文学的研究方法直接拿到人类社会上来做研究。
当时天文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就是算平均数,比如测一颗星星距离地球有多远,通常就是取十个天文学家算出的结果的平均数。凯特勒就把平均数思维用到了人类社会的研究上。
他找了5000多个苏格兰士兵,然后把士兵的胸围分析出一个平均数来。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第一次给人类的某一个特征计算平均值。另外,他还把人口、死亡率、自杀率等各国公布的数据都算了平均数。他认为会有一种标准化的人,在各方面维度的数据都符合他计算出来的平均数就是完美的标准人。
凯特勒还发明了身体质量指数(BMI),现在手机上很多健身软件都带这个测试,只要把身高、体重输进去就可以计算出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就能反应人的健康程度。
凯特勒的观点在19世纪40年代席卷了整个的知识界,尤其社会科学上,好多人都是受他的影响产生了很多新思维,比如马克思的历史观是相信历史是有规律的,他得出的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型就是受了平均数的影响。
19世纪的中后期,弗朗西斯·高尔顿非常赞同凯特勒的观点,比如把人的各项数据平均化之后来看待人类社会,他认为对科学发展非常有意义。但是有一点他非常不认同,就是凯特勒说的平均标准人代表了自然的意志,是十全十美的人。
高尔顿认为平均意味着平庸、粗糙。比如英国的民主政治,社会底层的人不懂政治,应该让有知识、有文化、有地位的人来搞政治,而不是搞平均主义,一人一票。当然今天看来是不正确了,但是确实代表了当时贵族的想法。
他的观点是人类研究平均的目的不是为了达到平均,而是应该超越平均。所以他认为,标准人的研究结果应该是倡导大家向高于标准的榜样学习,比如学习牛顿、维多利亚女王等。平均人的最大作用就是把整个社会分成了高中低三个不同的等级,全社会都应该向高等人学习。
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的时候高尔顿的等级观念极具穿透力,很快就席卷了全球。
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什么会遵循标准化或者平均主义的思维逻辑呢?
弗里德里克·泰勒生活的年代,很多工厂的生产效率特别低下,泰勒认为是因为用人方式不对导致的。当时工厂就是聘一些非常有能力的人,然后他们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去工作。
泰勒认为,一个企业不能让一个系统来适应一个人,而是应该雇佣更多的平均标准的人来适应企业系统,然后制定出各种政策压把平均水平的标准人约束起来。从长远来看用平均人组建的企业生产线效率更高。
所以,泰勒就做了一套标准的生产化流程。比如在钢铁厂工作的标准化的流程就需要几个动作——拿起铲子来,铲一铲煤灰,把煤灰填到炉子里。他把每一铲煤灰的重量做了一个计算,规定达到21磅的重量才是标准量,高了低了都会影响效率。最后工人干活的流程,跟机器人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泰勒的标准化生产思路。
这套逻辑影响力太大了,现在好多企业还在这么生产,比如富士康,每人每天做非常简单的几种工作,然后不停的重复,这都是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也包括做推销的人,话术也是统一培训出来的,所有执行话术的人也不会变通,只会机械地一步步往下走。
这种标准化的流程执行下去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企业的管理者。按泰勒的逻辑,必须有个人给工人做规划、制定标准流程,这部分人就是白领。所以,泰勒出现了以后,白领这个角色就非常重要,会负责生产运行,管理和生产是同等重要的,它决定了生产效率的高低。今天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行政部门等,其实都是管理者这个概念做的一些细分。所以,泰勒对现代企业的管理确实是帮助非常大。
1911年,泰勒把这套思想写成了《科学管理原则》。这本书全球畅销,泰勒的这套管理思维就被称为泰勒主义或者泰勒制。
当时苏联对西方国家是非常敌视的,但唯独对泰勒的管理方式评价非常高,列宁有句话:“泰勒的管理科学法对于助推苏联的工业发展以及制定五年工作计划,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二战初期的时候,泰勒在苏联的知名度和美国总统罗斯福不相上下,泰勒制也被希特勒用去搞军事工业生产。
在亚洲也是一样的。亚洲的文化内核是集体主义的,所以比西方更容易贯彻这套东西,比如日本三菱公司、东芝电器都是根据泰勒主义组织生产发家致富的。1961年,泰勒的儿子造访日本的东芝电器的时候,日本东芝电器公司的高管问他讨要纪念品,只要是泰勒用过的东西都可以。直到今天,按泰勒制组织生产的企业仍然是占绝大多数的。
教育行业也受到了泰勒制的影响。
当时企业需要招聘大量的熟练工人,1900年左右,美国只有6%的人有高中学历,整个教育体系根本没有批量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教育是按人文主义教育家的设想去进行的,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个特别自由的环境,让他们按自己的节奏去学习和发展。就当时的环境来说,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教育体系,批量培养人才迫在眉睫,所以很快美国的教育体系按照泰勒制的方式去改造。
泰勒制的核心是一个由标准工人组成的系统比全是天才的系统运转起来要更高效。所以,学校的目标就是为平均水平的学生提供标准化的教育。他们很快就把学校的体系标准化,比如按照年龄大小分年级,标准化的分班,甚至很多工厂的东西直接照搬到学校里来了,比如上课铃、下课铃。
爱德华·桑戴克是心理学家,他非常支持泰勒制,但是他不认同泰勒主义说的教育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以便他们在将来接受一个相同的工作。他认为学校最大的意义就是按学习能力为年轻人进行分类,确定职业方向。
桑代克有一句名言是“质量比平等更重要”,意思是在学校里挑出优秀的学生,然后全力支持他们,这比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更重要。所以,桑代克实际上是高尔顿的支持者,高尔顿的观点就是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平均人,而是成为比平均人标准更高的人。
桑代克认为有些人大脑天生就是比别人反应更敏捷,他们不仅会在学校里取得成就,也会在生活里的其他方面也取得成绩。所以他认为,学校应该为优秀的学生铺平道路,帮助他们顺利地进入大学,得到好工作,对于平均水平以下的人,学校应该早早地停止在他们身上浪费资源。
为了选拔出学习能力优秀的好学生,桑代克对现代教育做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贡献——分科机制,把学科分成写作课、阅读课、数学课、美术课等,用这些全方面的维度去考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套逻辑的结果就是出现了天才学生、优等生的思想,这个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家长。现在学校招学生的时候其实都是非常看重学习成绩,逻辑上就是相信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其他的方面也强。
一开始社会科学研究出现的标准人,很快就长成了参天大树,延伸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标准人思维能在全世界生根、发芽、结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真的能提升全社会的运转效率。
没有泰勒主义,怎么可能这么多人都能有工作,它确实从学校开始就培养了好多标准化的、能够适应社会的员工,毕业之后能直接找一份工作,获得一定的收入。在这点上我们都是受益者。桑代克的教育体系虽然有很多偏激的地方,甚至歧视低于平均标准的人。但是,他的确升级了学科的设置,还是带来了一些公平的。
即便平均主义的标准化的思维有这么多好处,但是我们也一定要看到,在21世纪的社会形态之下,它一定会暴露出很多不适应时代的东西,甚至可能阻挠个性,阻挠创造力。
(搜索路径:先保存至相册,在微信扫码,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