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意义上,城乡撕裂所造成的鸿沟,让所有人都成为受害者;甚至,与凤凰男们在农村的父母相比,那些爱上农村穷小子们的城市富家女,也许是更大的受害者。
昨晚临睡前,看到春亮兄的《上海姑娘所逃离的,是我的父老乡亲每天赖以生存的日常》一文,触动特别大。文章详尽地描写了城乡撕裂中长期以来被“城里人”所忽略的一些农村生活的图景,可谓一字一句都戳中了我等“凤凰男”们的隐痛。
先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新闻背景:某88年出生的上海女孩陪男朋友回江西农村老家过年,看到第一顿饭实在太糟糕,马上就后悔了,决定和男友分手并立即回上海。此事在网上犹如打翻五味瓶,引发吐槽无数。
看到这则新闻时,我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谴责这位女孩,相反,我是完全能够理解她的“突然后悔”的,她提分手,并不算特别过分;然而,对她那么着急地就把男友家晚餐拍照上网并吐槽这事儿,我还是坚决无法接受的,固然这未必就是“教养”的问题,但她如此赤裸裸地宣扬对贫穷的敌意,毕竟显得“太不成熟”了。(也可能是落差实在太大,她一时半会儿还“理智不起来”吧。)
与我的反应类似的是,春亮兄在文章一开头便写道:“看到这个新闻,我第一反应是:分!姑娘,坚决分,就算有再多的人骂你鄙视你,都不用理会他们,没有人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要求你继续忍受你受不了的苦,你有权利追求你所向往且觉得舒适的生活方式。只是作为一名农民的儿子,看到这个新闻,心里五味杂陈。”
以下六段,也是直接从春亮兄的原文中复制过来的:
“我相信,新闻里的那顿饭,肯定不是他们平日里的饭食。男主角的父母,听说儿子带了个上海的女朋友回家过年,肯定是倾尽所能准备了这么一桌子菜,上海姑娘所害怕的这一顿晚饭,却是他们平日里无法企及的盛宴。不怪这个姑娘不近人情没修养,她只是第一次目睹了中国最真实的境况;她只是第一次发现,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异之中。也许只是这种巨大的差异把她吓坏了。
“把上海姑娘吓住的,可能不仅仅只是一顿饭,而是和这顿饭相配套的一切:破败的房屋,试图说普通话却露出蹩脚乡音的父母,无法忍受的卫生条件……但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厕所!我不知道男方村子里的厕所是什么样的,但我看到这个新闻后,去拍了我们家的厕所:
“你没有看错,这就是我们的厕所,只有一个,男女共用。每次去上厕所都小心翼翼,如果里面有人,听到脚步就咳嗽一声,来人就知道里面有人了。外面还有一个化粪池,而且就在门口。我们这边每一家一户门口都是这样的。
“这是厕所内部,一个蹲坑,三面全是砖。狭小阴暗潮湿,还有味道。看到那个罐子了吗?那是我们晚上上厕所时用的。农村人家里都没有厕所,冬天晚上冷,就把这个东西拎到屋子里,早上拎出去。
“原谅我让你感到不适,我不是恶趣味,只是想让你们知道,这就是我们这边真实的中国农村生活。当城里人习惯了抽水马桶的时候,我们安徽北部的大部分农村人每天在用的就是这种厕所。
“看到一篇文章说,作者为了体面地带女朋友回家,准备了10年。盖了新房,添置了家居,重盖了厕所,砌了洗澡间,装了热水器,才有勇气带女朋友回家。看到我们这里的厕所卫生条件,我能深深地体会他的顾虑。”
看到这里,我这个平时一毛不拔的铁公鸡,立马给春亮打赏了100元。我对春亮说:“前几年谈恋爱时,曾经多次想到如果能带女朋友回老家会怎样,我的‘第一反应’竟然也是厕所,跟你完全一样!”
三年前,我妈当上了“房地产开发商”,通过空手套白狼,借助于一些现代化的融资手段在我们镇上建了8套小产权房,诚然,这次“中年创业”除了给我们自己赚了两套房子外,并没有赚到其他钱,但毕竟,家里总算借此装上了自来水和抽水马桶,开始“与城市接轨” 了。这样,我前几年的那种焦虑就没有了。然而,这其实也没什么用,因为,他们平时还是舍不得浪费水,只有在晚上才会用抽水马桶,白天都不用。春亮在文中也提到,他父亲舍不得开电冰箱,怕费电。
抛开农村的厕所、公关卫生及道路交通等大环境不说,你如果带一个长期在大城市生活的女朋友回农村老家过年,也会面临一系列的不自在。
十几年前,还是学生的时候,看过一篇短篇小说《衣锦还乡》。男主角从上海某高校历史系毕业后在中学任教,妻子是城市的,有一年春节,带媳妇和孩子回东北农村的老家过年,虽然他并没有取得过什么成就,然而,在老家的亲人眼里,能够在上海立足的他就已经算是个“成功人士”了。男主在老家下车时,不仅自己全家,而且连七大姑八大姨也都去火车站迎接他了。吃饭时,热情的婆婆不停地用自己的筷子朝儿媳妇的碗里夹菜,并用一些很不卫生的方式来喂孙子,儿媳妇早就厌弃了,但又不好发作。公公还到处吹牛,说自己儿子在上海混得有多成功,然后就是一堆“穷亲戚”来借钱。
虽然是小说,但这就是无数个农村家庭及已经逃离农村的凤凰男们所必须面对的一种真实。小说中婆婆朝儿媳妇碗里夹菜这个场景,真是太熟悉了。虽然我爸妈及叔伯一辈都没有这个习惯,但在我奶奶那一辈人中,给客人夹菜,简直就是一种“接待规格”。尽管是出生在农村,但即便是在很小的时候,在离开农村之前,我就一直对这种热情的方式很不喜欢,觉得实在是太不卫生了;连我这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都不能接受这种方式,更何况那些一直没有经历过这种场景的城市女孩子,她们要不被吓坏才怪呢。因此,对小说中儿媳妇的种种不自在,我非常理解并表示同情。
每次回家,父母都会拿出他们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好东西来“招待”我,但碍于我消化能力实在有限,浪费甚多。有一次,我表弟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给我妈说:“舅妈,你别操心了,我哥平时在外面,肯定比你和我舅舅在家里吃得好。”我有一次给一位初中同学说,我们平时在外面聚餐人均100左右,同学结婚红包1000元,在老家的人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可能我们在城市里司空见惯的一顿饭,在老家的父母看来,就是奢侈品,是值得拍照发朋友圈“炫耀”一番的。
见到这样的场景,你的城市女朋友可能会很惊讶,会认为你的父母都是些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然而,在另一个侧面,你的城市女朋友也是“没见过世面”的啊,否则,她就不可能为这种景象大惊小怪了。我无意于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说,在某种意义上,城乡撕裂所造成的鸿沟,让所有人都成为受害者;甚至,与凤凰男们在农村的父母相比,那些爱上农村穷小子们的城市富家女,也许是更大的受害者。
我们村里,直到现在,给孩子发压岁钱也很少超过100元,大多数都是20,多一点的50。我也曾猜想过,如果我带女朋友会老家,父母给的红包也许不会超过500,也许连红包都不用,就直接是赤裸裸的钞票500。不是他们舍不得或者拿不出更多,而是,当地的“行情”就是这样。假如,很不幸,我的女朋友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对这个社会缺乏了解”的上海女孩,她也许会想:你父母对我这么小气,一定是不喜欢我。
前几天一个北京“土著”朋友说:经济基础决定土鳖程度。简直太对了。在农村,大部分人都是很土鳖、没品味的。服装的档次什么的倒先不必说,首先,搭配就基本没什么讲究。(在我们村,到是有不少年轻妇女很擅长打扮,然而,她们确实大都不务农活,属于农村人眼里“不会过日子”的。)一个城市女孩子突然到这种环境中,肯定也会有种种不适应。
基于这种“出身”,我从小就没养成会打扮的习惯——那时候真穷,有别人送的旧衣服穿就不错了,还讲究个毛。后来,尽管经济条件也改善了,人也不抠门了,但打扮却没有同步跟上。直到前两年,我还对时尚杂志有偏见,认为喜欢时尚杂志的人都很无聊。现在,我的穿着,还经常被广大人民群众指指点点,甚至是饭桌上的谈资。如果我偶尔换一套衣服,就像是“海瑞家昨天吃肉了”一样能成为小范围内的新闻。(如果他们看到我小时候的照片,肯定会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他们只有在《乡村爱情》或几十年前的电视剧上才能看到的服装搭配。)
至于我这个土鳖跟一些收入数十倍 、数百倍于我的富一代和富二代相处时能做到不卑不亢,甚至在工作的过程中遇到过收入数万倍于我的人时还能举止落落大方谈笑风生,主要是因为我“已经达到一定境界了”,对衣服怎么穿,我已经从以前的“买不起”变成了现在的“无所谓”了。因为,我就是有把握,我哪怕穿个地摊货,也照样会有人觉得我很帅、气质不错,甚至会为我意乱情迷。(“哪怕是地摊货,只要被你一穿,都能变成大牌。”)有一次,占国同学在看完电影后很兴奋地电话告诉我:“我发现,扎克伯格和乔布斯,都跟你很像,一年到头只穿一件衣服。”所以说,像我这种“被经济基础决定了土鳖程度”的人,其实不担心女人嫌弃我不会穿衣服的。因为,我就知道,她们其实最想看到我不穿衣服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哈哈哈哈
然而,在广大农村的现实却是,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成为别人口中的“乔布斯跟你一样”,因此,他们(我们)在穿着和行为举止上的粗糙,都会让来自大城市的“准儿媳妇”格外不自在。
前一段时间,有篇文章《给体面一点时间》 ,里面说,“致Low逼”、“致贱人”及种种声讨“凤凰男”的文章,涉嫌“围剿社会底层”。因为,总体上,举止优雅、体面,是经济条件较好的阶层才能享有的。穷人,迫于生计,确实常常是显得很粗俗、很不体面,甚至在脱贫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过去的贫穷给他们留下的印记还无法消除。比如,缺乏格局,喜欢占便宜、为点鸡毛蒜皮的事斤斤计较。
我妈现在跟我说话的时候,还常常用“我们这号(这种)人”“你们城里人” 虽然有开玩笑的成分,但却也表明,在某种意义上,她已经把我跟她和我爸割裂开来了。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我的一位读者,一个官二代、复旦附中的女生曾经说,她觉得很多从农村出来的人,很蠢、很没品位。看她这么说,我很惊讶,但我并没有生气,也没有玻璃心受伤,而是很耐心地纠正她:“你这么说,是因为你对农村、对穷人缺乏了解,缺乏理解,你不知道他们‘蠢且没品位’的原因。假如我不是你通过网络认识并喜欢的作者,而是你身边的同学的话,你必然也会像看不起那些农村‘穷逼’一样瞧不起我。”我之所以很有耐心地给她解释,是因为,之前聊其他问题时,感觉到,她还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她并没有“瞧不起穷人”的基因,她的人品没问题。她曾经开玩笑说,叔叔,等我长大了包养你。但现在想来,有些后怕,如果真带这样一个上海媳妇回一趟老家,那么,我的父母叔伯,在她眼里,起不是都是蠢货、傻逼?
在农村,比物质上的贫穷更可怕的,是精神文化生活上的荒芜和贫瘠。对婚姻来说,物质上的“门不当户不对”,往往就导致精神上也无法真正门当户对。
因为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农村成了“你一个月挣多少钱”、“什么时候结婚”、“读书有什么用”这些经典三俗问题的高发地。农村盛产长舌妇,甚至我们自己的母亲、婶婶就是;大部分农村人还分不清“女朋友”“未婚妻”的区别,甚至,你带个女朋友回去,他们会直接说成“你媳妇”,然后就问你们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这些让你的城市女朋友根本无法招架的问题。
大体上,农村人眼里是没有“诗和远方”的。在农村的父母、公婆及岳父母,很难理解我们这些年轻人对那些“自由而无用”的东西的追求,除非我们玩这些东西的时候能顺便赚些钱。前些年,我经常对占国同学说:“我们在节假日花钱去爬山,这样的事,如果让爸你妈知道了,会认为是个神经病。‘咱们家门口及有一座山,你咋不去爬呢?’”
我的“粉条儿”特别喜欢戏曲。她对戏曲的痴迷,就跟我对写作的痴迷一样,这就是我们的生命。我玩文字,只要稍微有点水平,就可以用它来谋生;但戏曲这种小众的东西,你必须达到相当高的造诣,并且有相当知名度,才能靠它来生活。也就是说,我可以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养活自己,而“粉条儿”却不能,她必须先找一个自己不那么喜欢的工作,赚点钱来养活戏曲这个“主业”。我曾经多次设想过,以后,等我的经济条件改善了,再支持她脱产去干这个“无用”的事情。但我也考虑过,如果真这么做,也许,在父母眼里,这个儿媳妇就成了“败家女”了。我妈这种女文青倒还可以理解,但我爸这种根本就没有什么精神文化追求的人能理解吗?
这种大胆的设想,是连她自己的城市父母都不可能接受的,更何况我的农村父母。幸好,我一直在自己的事情上特别“独断专行”,我通常都只给父母知情权,却不给他们投票权。我做的很多事情,他们起初不理解不支持,但后来也都开始理解和支持了。
作为个体,我本人及身边很多朋友在农村的家庭,也算不上特别穷,并且,我们通过努力使自己的生活环境比大多数“城二代”还要好一些,使自己媳妇(不管是城市长大的还是农村长大的)不至于受到我们的原生家庭的牵连。然而,农村的大环境,我们却是无力去改变的。
前几天,看了热文《一个农村儿媳妇眼中的乡村图景》之后,在难过之余,我比较庆幸的是,我自己的家人及亲戚,这些年条件也都改善了,不需要我补贴什么了。自私地想一下,在乡下的亲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免得一个原本跟他们毫无瓜葛的女人被拖累。这样,我就不至于成为被“孔雀女们”声讨的“凤凰男了”。 (或者,尽管她嘴上不说,心里也不嫌弃,但是,就真的一点委屈都没有吗?)不过,尽管我自己也写过《凤凰男,你若孤老终身,便是晴天》,但对凤凰男们的处境,我还是抱以同情的理解和理解的同情。
已经逃离农村并渐渐洗掉身上的“农村印迹”的我们算是比较幸运的,然而,那些还继续在这种城乡撕裂中挣扎的孩子、父母及儿媳妇,他们又该怎么办?
带一个城市女朋友回你的农村老家过年,你准备好了吗?
网友评论
有的农村,其实卫生条件都挺好的,都不一定吧。
我是住县城,但是也经常去农村,田里,很多同学也是农村出来的。
经济基础决定土鳖程度~
差异一直存在,从古至今;问题一直存在,从古至今。理解与不理解也一直存在,我达不到某一种境界,会去介意,会自卑,会自尊,如果我一直呆在村里,我想,我会和我的父辈一样,所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有时候,不是生活选择了你,而是所有的一切一起选择了你的生活。
那些看不起农村的媳妇,其实,你们只是很幸运的有了一个好的投胎,时光倒退几百年,大家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你的祖祖辈辈有的很幸运,最后在大城市给了你现在诚实生活的资格。假如中国没有农村农民,那么你们每天吃的从哪里来?你嫁的是农村出来的那个人,而不是农村,既然那个男的父母会培养出来一个大学生,而不是让他年少时出外打工,这点就说明,这个男的的父母的思想不是农村的,只是他们在农村生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