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9日
阅读书籍:《大概念教学》,刘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阅读内容:P175-P186
阅读记录:
第四章
大概念教学的评价设计
一、整合性评价逻辑与大概念
(一)两种评价的逻辑:终结性和整合性
1.终结性逻辑:用瓦片铺屋顶
是指知识与技能就是学习的终结性目的,而评价的方法就是抽测知识与技能,看学生是否掌握。
它过于关注学生在知识点上的认知,缺乏对事物或现象的整体认知和思考,缺少知识整合和综合运用。这种评价框架不适用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无法联结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零碎的知识与技能很难迁移到真实生活中去。
2.整合性逻辑:用石板瓦铺屋顶
罗日叶提出了整合性逻辑,引入了复杂情境,考量学生能否在情境中应用知识与技能。
对于学生未来解决问题来说是更重要的意义单位“联结地调动若干知识、知做技能和知存态度”。
整合性逻辑下的评价常常由情境族构成——所谓的情境族是指围绕一个或几个大概念的一组情境,情境既需要全覆盖,同时也不能太过重复。
(二)真实性问题情境的引入
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未来可以成功的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
当前的学习是去静脉化的(即脱离具体情境的抽象学习),学生获得的是惰性知识。
原因是:
1.未能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价值
动机,特别是内在动机,对人的持续性学习来说很重要。单靠好奇心维持动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好奇心往往是“短暂、表面和易变的”。更多的是依靠胜任力。胜任力常常是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特别是当学生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境,完成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真实性任务时,就感到由衷的满足和自信,这会促使他们去挑战下一个任务。
焦尔提出了动机公式:动机=需求(自然需求,即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需求)×价值(对自我的价值认识、对学习的价值认识,两者相互关联)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价值是静脉化的,就是要与环境关联思考价值,某个学习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越来,学生感受到的学习价值就越大。而当学生感受到学习价值和意义时,他们会有更明确的行动意愿,努力克服困难,在完成任务时自我价值也会得到提升,从而持续性地开展探究。越是真实的任务,学生的兴趣越大。
2.没有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
问题一词,原意是障碍、阻力,给人造成困惑。
杜威提出了经典的思维五步法:发现(感受)问题——界定问题——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完成假设。其中发现(感受)问题和界定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三)真实性问题情境的特征
真实性问题情境在项目化学习中也被称为“驱动性问题”,本质特征是真实性而不是真实,它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多元性和限制性的表现特额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