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还说不说“理想”呢?当然还是要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一个没有理想的人生,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但纯说理想似乎太过理想化,倒不如换句话,说说你想做什么?你以后想做什么?如何给了你机会,你最想做什么事情,成为什么人?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理想。
这一章节,是关于《论语》里的理想之道。依着于丹的解读和融会贯通,才使得我们能够容易地透过古文有了现代的认知。
谈理想,而又不直接说理想。这是第一印象。可能在孔子看来,由近才会及远吧。走好脚下的路,才能到达远方。
子曰:“君子不器。”意思就是博学多才,斜杠青年?
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
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
看,就算是说到理想这个人生大命题,孔子谈论的也是自我完善。
就像之前的章节中所提到的,《论语》的价值体系其一就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价值核心的个人修养系统,心灵之道就是在于内心的平和。不管你的人生走向什么样的终点,请做好当下。
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
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或激烈、或宏阔、或张扬的外在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在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可能这这是“勿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意思。
当我们在谈理想的时候,不妨提醒一下你的内心是不是够从容和坚定;当我们谈遥不可及的未来时,不妨提醒一下当下的每分每秒过得又是如何?多想一想当下要做的事情,是不是就会少了很多为未来的焦虑和不安?
一步一步的眼前和现在,才组成了明天和以后,不是吗?
所以,于丹也重点提到: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
我们静下来想想,这样一份内心的完善,就是所有那些人生大道、社会理想得以实现的内在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心的这种从容和对于自我的把握,在他的职业角色中,只能任职业摆布,而不会有对这个职业的提升。
虽然孔子强调一个人的内心修养,但也绝不是就放弃对社会的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在《论语》中,一切高远的理想,都建立在朴素的起点上。君子的内心应该是有一种恒定的能量,这能让周边熠熠生辉,繁花似锦,这就是所谓生命的气场。
所以,孔子告诉我们理想之道是什么?
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能量的资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