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为何你总是会受伤》一书,可以说是武志红自他那本最重要的作品被禁之后,低调重新出发的一本文章精选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536/ccf5b6ae1aeafb78.jpg)
相较于饱受争议的那本禁书,我更推荐大家看看《为何你总是会受伤》这本书。
因为,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武志红作为一个普通人,是怎么逆袭成为名利双收的心理作家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536/9df2693dd5f2cff2.jpg)
二
可能有人会奇怪,你以前不是写文章抨击武志红的吗,怎么现在开始写文章推荐他的新书了?
这不奇怪。因为我看了《为何你总是会受伤》一书后,发现了武志红的变化,我愿意和大家分享他的变化。
都有什么变化呢?
例如,他在书的副标题就明指:伤口是勇气和动力的来源。
例如,他会在序中写他发现他河北农村老家的巨大变化,包括婆媳间的恶心争斗少了、孩子大都好看、老人活得开心等。他说,这里面的深层原因,是生的能量的增强。他说他以前对他所住小区的装修噪音特别反感和烦躁,而现在当他能将这些噪音理解为生的能量的一种表达,他甚至因此对这些噪音有了一些喜欢。
还例如,他会在分析杨元元之死的成因后,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不要通过考大学、结婚、找工作等重大方式来为自己争取独立空间,可以先从很小的事情开始,先从日常生活中很小的细节开始。
我还可以列举很多。我只是想说,单纯挑毛病,或者批评某事某物有问题,并不难。但能发现好,看见美,却不是易事。武志红自己也说,看见,就是爱。而且,在看见之后,还能给出有效改善的建议,那就更难了。
这也就是我愿意推荐《为何你总是会受伤》一书的原因。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536/0c26a40ebb397c57.jpg)
三
我还想和大家梳理一下,我从这本书中看到的,武志红逆袭的过程。
这本书并不是武志红的自传,我前面已经说了,是他文章的精选集。但武志红确实在这些文章中,有了足够的自我暴露。我也就能借助他的自我暴露,分析他的逆袭之路。
武志红是河北农村长大的孩子,他的爷爷奶奶与他家的关系很差,只要粮食和钱,却不帮带孩子。如果非要粗暴套用原生家庭的理论,他的原生家庭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幸运的是,他有个好妈妈。
本来,按照农村的习惯,他的妈妈作为壮劳动力,生育了他之后就要回到地里干活养家,让孩子在家自生自灭。
但他的妈妈为了他,狠下心来,忍受他人白眼,回家带娃。
因此,他形成了基本的安全感。
他在文章中说,无回应之处,就是绝境。还好,他的妈妈,让他免于陷入绝境。
上学读书之后,他家还是一直生活在贫穷之中。读大学时,全班就他一个是父母都是农村户口的。他却并没有因此自卑。
因为他的妈妈给了他足够的爱,而爱,是自信的基础。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536/412eb219939d468a.jpg)
后来,他从北京大学毕业,进入《广州日报》工作。他遇到了一个主任,是他的师兄,能力很强,却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
武志红感觉到这份工作的难受,因为他在工作中只能是去执行主任的意志,没有了自己的意志。
怎么办呢?他选择的是,“自己来”。除了稿件的问题还是听主任的,其他的,自己做决定。结果呢,他冒险成功,主任从此也更愿意鼓励每个编辑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设计版面。
由此,他总结:要想拥有过日子的爱情很简单,办法是,尊重你的自由意志,尊重对方的自由意志。
看到这里,可能又会有人发问:武志红的成长之路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啊,他怎么就能逆袭成功呢?
可是我们仔细想想,一个人在三岁前能得到母爱的充分滋养,在求学之路上能自信自强,在工作之后能遇到尊重其自由意志的贵人,难道还不算是幸运至极吗?这样的人能够成功逆袭,也是理所当然。
四
如果你对武志红本人的经历没有太多兴趣,那你或许会对本书中的各种奇葩案例有兴趣。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优秀的女性为什么怕成功》一文。
他在文中说到他的一个女性朋友,成功却经常赶不上飞机。分析原因就发现,背后是她对成功的恐惧。
为什么会恐惧成功呢?因为如果太成功了,女性会担心自己在与异性的亲密关系上遇到麻烦。
我在学习系统性家庭治疗时也有看到类似的解释,那些害怕成功的人,其实是为了不背叛不成功的家人。
武志红在本书中一直在提“看见”。他说,我们需要被看见,而那得是带着理解、爱和接纳的眼睛,并且看见的也是我们自身,而不是对方的想象。
我在构思这篇文章时,梦见有一条巨大的蟒蛇爬上我的床,我恐惧万分地躲进被窝,我的身体能清晰地感觉到蛇在我的被子上蠕动,我甚至还能感觉到蛇就在我的面前吐信。然后我突然意识到我在做梦,我将自己从梦中唤醒,感受着全身的麻痹。
这是我在梦中看见我自己。
我怎么了?我问自己。
我压力太大了。我告诉自己。不过,压力过后,就是顺利。我安慰自己。
你呢,你有过类似的“看见”或“被看见”的经历吗?
网友评论